多年來,學費喊漲聲浪大多集中在私立大學,但在我國私校學費高、弱勢生比例高的情況下,調漲學費一直是敏感議題。不過,學費只是階級問題下的冰山一角,儘管政府對於弱勢家庭已提供補助,但學者分析,考量就學後的生活開銷、畢業後所得薪資,以及政府挹注公私立學校的資源差距等因素,高等教育竟已成「貧窮陷阱」,讓弱勢學生越來越弱勢,這背後到底發生什麼事?
因疫情暌違將近3年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終於趕在農曆年前登場,全國超過150名大專校院校長齊聚一堂,對教育部提出最新政策建言,會中焦點莫過於校長們再度呼籲,鬆綁學雜費調漲機制。
學費最多每學期漲千元左右,付出溝通成本卻驚人
不過教育部高校司長朱俊彰僅表示,因應軍公教調薪4%,對於增加的人事成本,將補助7至7成5幅度,對於調漲學雜費,則希望大學主管能「一起尋求社會對此事的共識」,再度給校長們碰個軟釘子。
調漲學雜費早就不是新鮮議題,往往也是學生團體與校方角力之處,其中又以私校最為激烈,自2015年以來,向教育部申請調漲學費的學校超過7成都屬私校,學生抗議運動不僅在各大學遍地開花,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學生更曾多次前往教育部前抗議、爆發激烈衝突。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在私校每年收入有高達6到7成仰賴學雜費的情況下,不少校長們認為,在政府挹注經費始終無法增加情況下,為了因應日漸增高的辦學成本,漲價是不得不然;學生團體則屢屢主張,學費造成家庭負擔,更導致新鮮人一出社會,就要背負高額學貸,在青年普遍低薪下,恐讓更多新鮮人淪為月光族。
雙方主張都言之有理,但研究大學制度多年的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則直言,「學費只是個假議題」,過去即使通過調漲,最多也是每學期漲1000元左右,校內師生卻要付出巨大的溝通成本;其實學雜費只是冰山一角,若把大學4年的生活費、畢業後的預期薪資等因素納入,台灣高教已在文憑主義下成為「貧窮陷阱」,讓弱勢者更加弱勢。
廣設大學遇上少子化,稀釋私校生源、資源
回顧台灣高教發展,在解嚴以前,公立大學多為日治時期學校續存(如台大、台師大)、中國學校在台復校(如清大、交大),私立部分除了教會在當時特殊政治、國際情勢下得以辦設大學(如輔大、東海)外,私人辦學大多受到政府限制,並以技職導向的專科學校為主。
隨著本土化浪潮來襲,加上人口成長與經濟轉型,1990年代起幾批社會運動,陸續將廣設大學做為訴求,教育部其中一項因應作為,就是從1995年起,鼓勵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再改名科技大學。
在教育部的政策推動下,不少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再改名科技大學。圖為華夏科技大學。(資料照,取自華夏科大網站)
私校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但這不只是國家人力培育的問題,更攸關著一個個學生與其背後家庭的生計。
一名學生私校學雜費,占去弱勢家庭年支出7成
目前公立大學每年平均學雜費約為5萬元,私立大學則為10萬元上下,但學生念書花的不只是學費,住宿、飲食、交通更是一大成本。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便曾進行研究,調查2006年大學生在學雜費以外,再加上住宿、飲食、交通、書籍等生活花費,每位學生每年的總開銷平均為21萬9972元。
戴伯芬則以此進一步分析,表示若將物價指數列入計算,來到2019年時,每位學生每年的平均花費是24萬3076元,這已經占了全國收入後20%家庭每年支出的7成。
但到底現在大學裡有多少家境不佳的弱勢生?目前中低收入戶等家庭的學生,可向教育部申請學雜費減免,以2020年的申請人數計算,公立學校的弱勢生比率為6.56%,私校卻是10.24%,尤其在私立技職裡,更有至少13%的弱勢生。
多家人力銀行每年的例行調查也再再顯示,不少學生為了生活壓力而需打工。比如人力銀行小雞上工2020年度調查便顯示,有將近5成學生需自籌生活費,甚至有2成要自行負擔學雜費跟房租,而在所有學生中,有5成學生每月必須花費64小時、平均一天7小時工作,才能賺取理想的報酬。
大學畢業生平均收入已連續8年低於專科生
「學費真的只是叩門磚,只是進入大學的第一步。」戴伯芬強調,學生入學後仍舊要負擔生活費,而像美國設有全額獎學金,讓出身弱勢的優秀學生也有機會受到完整教育,但台灣卻是學生入學後必須到處打工,既不能專注在學業上,也無法擁有均等的學習機會。
學生的經濟狀況難以支持學業是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從2013年起,已經連續8年低於專科生。
根據這項統計,2020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大學學歷者的平均數為64.37萬元,中位數52.9萬元,雙雙低於專科畢業者的66.64萬元及57.18萬元,主計總處也直指此與大學普及有關,「同樣大學學歷專業、技術層次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所得出現落差。」
「現在大學畢業的含金量,大概等於我們那時候的高中學歷。」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直言,廣設大學下,加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整體教學品質下滑,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學學歷越來越貶值,許多學生畢業後還要再讀碩士班,才能在職場上找到理想工作。
資源挹注不均,讓私校生師比呈現M型化趨勢
評估教育品質的其中一項重要指標便是生師比,即每位教師平均要負責多少位學生。根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公立大學平均為19.63,私校則為21.8,其中如東吳、淡江、銘傳、實踐等老牌私校皆超過30,負荷遠超公校;但在後段學校,這項指標則因招生嚴重不足而呈現不同意義,如已面臨退場的蘭陽技術學院、和春技術學院,或日前鬧出外籍生黑工爭議的中州科大等,生師比都不到12。
因招生嚴重不足,部分私大生師比不到12,正面臨退場危機。圖為蘭陽技術學院。(取自蘭陽技術學院臉書)
尤榮輝說明,目前的資源挹注,也讓私校生師比呈現M型化趨勢,後段私校招生不佳,生師比不斷下降,前段私校因為無法增聘教師,但招生依然良好情況下,生師比只能越疊越高,但在少子化衝擊下,這其實是不正常現象。
校內外搶資源 私校比不上公校,人文社科院最易被犧牲
資源落差對學生自然是身有所感,尤其在硬體上的感受更加明顯。
台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前輔大學生會長黃亭偉表示,私校裡像實驗室器材、設備往往比公校差,此外更有校內落差,因為資源有限,學校會把資源集中在可以吸引招生的明星科系,而排擠其他科系資源,尤其人文社科學院最容易被犧牲,「可以理解理工科系需要比較多經費,但像社科院常被以為只要有錢買書就好,其他研究、設備往往缺乏資源。」
黃亭偉認為,在政府經費不注重下,私校資源不足而必須調漲學費無可厚非,但重點仍舊是要謹慎檢視,過程是否公開透明,讓師生都能參與、溝通,以及校方對經費是否有合理使用,若都有符合,確實可以調漲。
教育品質越滑越低,對此戴伯芬表示,公校入學分數比私校高,資源的分配差異下,形同是懲罰不會考試的學生,只要大考失利,就只能念排名比較差、資源較少,學費又更貴的學校,弱勢生即便能靠學雜費補助入學,但在經濟上也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應,即使努力畢業,但因為學歷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又要面臨低薪與學貸壓力,「社經地位低的學生反而因此更貧困。」
技職體系困境,勢必衝擊國家產業發展
「貧窮陷阱的難解,是因為這不是政策問題,是文憑主義的問題。」戴伯芬也感嘆,目前教育部能做的,是調查每間學校周邊的住宿、餐飲費用,釐清學生的生活開支後,思考如何保障學生最基本的生存權,並思索是否參考國外方式,對真正的優秀學生提供全額補助,才能讓他們真正獲得足夠的教育機會。「學費只是第一關,如果連生活需求都不能滿足,學費再怎麼減免,也都無法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照顧。」
面對盤根錯節的資源差距,中國科大校長、前私立科大協進會理事長唐彥博則呼籲,私校尤其技職體系的困境,很大部分是受到政策衝擊,如此下去勢必衝擊國家產業發展,應該以行政院層級召開高教國事會議,政府既然要重視少子化、投入大量催生政策,對接下來的教育政策、資源分配也更需要全面盤整。
「現在的起薪確實相對低,我們也會擔憂畢業以後的生活。」黃亭偉則說,台灣90年代製造業強盛、經濟起飛,剛好這時廣設大學,希望養成更多製造業人才,但在中國、東南亞崛起後,台灣人力便宜的優勢不再,產業面臨轉型,但教育體制並沒有跟上,對於起薪與就業環境,他呼籲,不管一般大學或技職教育,都需要討論在目前經濟發展趨勢下,教育該如何改革來接軌。
(相關報導:
剖析低調的兩棲運補巨獸 為何要三軍直升機起降「玉山艦」軍方面有難色?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