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繳更貴的學費、領更少的薪水 文憑主義如何設下無法翻身的「貧窮陷阱」?

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因疫情延宕將近3年後,終於在1月15日於雲科大登場,大學校長齊聚一堂討論高教問題,其中學費是否調漲成為焦點。(教育部提供)

多年來,學費喊漲聲浪大多集中在私立大學,但在我國私校學費高、弱勢生比例高的情況下,調漲學費一直是敏感議題。不過,學費只是階級問題下的冰山一角,儘管政府對於弱勢家庭已提供補助,但學者分析,考量就學後的生活開銷、畢業後所得薪資,以及政府挹注公私立學校的資源差距等因素,高等教育竟已成「貧窮陷阱」,讓弱勢學生越來越弱勢,這背後到底發生什麼事?

因疫情暌違將近3年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終於趕在農曆年前登場,全國超過150名大專校院校長齊聚一堂,對教育部提出最新政策建言,會中焦點莫過於校長們再度呼籲,鬆綁學雜費調漲機制。

學費最多每學期漲千元左右,付出溝通成本卻驚人

不過教育部高校司長朱俊彰僅表示,因應軍公教調薪4%,對於增加的人事成本,將補助7至7成5幅度,對於調漲學雜費,則希望大學主管能「一起尋求社會對此事的共識」,再度給校長們碰個軟釘子。

調漲學雜費早就不是新鮮議題,往往也是學生團體與校方角力之處,其中又以私校最為激烈,自2015年以來,向教育部申請調漲學費的學校超過7成都屬私校,學生抗議運動不僅在各大學遍地開花,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學生更曾多次前往教育部前抗議、爆發激烈衝突。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在私校每年收入有高達6到7成仰賴學雜費的情況下,不少校長們認為,在政府挹注經費始終無法增加情況下,為了因應日漸增高的辦學成本,漲價是不得不然;學生團體則屢屢主張,學費造成家庭負擔,更導致新鮮人一出社會,就要背負高額學貸,在青年普遍低薪下,恐讓更多新鮮人淪為月光族。

雙方主張都言之有理,但研究大學制度多年的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則直言,「學費只是個假議題」,過去即使通過調漲,最多也是每學期漲1000元左右,校內師生卻要付出巨大的溝通成本;其實學雜費只是冰山一角,若把大學4年的生活費、畢業後的預期薪資等因素納入,台灣高教已在文憑主義下成為「貧窮陷阱」,讓弱勢者更加弱勢。

廣設大學遇上少子化,稀釋私校生源、資源

回顧台灣高教發展,在解嚴以前,公立大學多為日治時期學校續存(如台大、台師大)、中國學校在台復校(如清大、交大),私立部分除了教會在當時特殊政治、國際情勢下得以辦設大學(如輔大、東海)外,私人辦學大多受到政府限制,並以技職導向的專科學校為主。

隨著本土化浪潮來襲,加上人口成長與經濟轉型,1990年代起幾批社會運動,陸續將廣設大學做為訴求,教育部其中一項因應作為,就是從1995年起,鼓勵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再改名科技大學。

技職教育的改制於是從南到北絡繹不絕,迄今已有超過50所專科學校陸續改名科大,數量又以私校最多,例如龍華科大、景文科大、東南科大等都是代表案例,一時間大學之門看似敞開,人人都有機會踏入,卻也為如今的窘境埋下隱憂。 (相關報導: 剖析低調的兩棲運補巨獸 為何要三軍直升機起降「玉山艦」軍方面有難色? 更多文章

20211106-私立華夏科技大學。(資料照,取自華夏科大網站)
在教育部的政策推動下,不少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再改名科技大學。圖為華夏科技大學。(資料照,取自華夏科大網站)

根據統計,2002年時全台大學學生已達到124萬人,其中約33萬為公立學生,90萬為私立大學學生,然而隨著少子化浪潮來襲,2021年時全國雖仍有120萬名學生,公校更不減反增為44萬人,但是私大學生卻只剩下約75萬人,跌幅之劇烈,也使得一時膨脹過熱的私校紛紛陷入危機,當中又以技職體系受創最嚴重,如今因招生不足而面臨退場危機的學校,全部都是私立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