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劇校升格變型記

台灣京崑劇團(前身即復興劇校)為台灣戲曲學院六十年慶籌備的大戲《齊大非偶》─ 失控的春秋。(來源:台灣京崑劇團)

台灣各級學校的歷史,有一部分是「升格」史,教育體制下的「升格」代表學校「辦學績效優良」,不升則退。許多師範、劇校、農校,由高職升專科,再升學院、大學,有些「升」得名至實歸,有些「升」得骨質疏鬆。

看起來還很年輕的台灣戲曲學院,它的前身台灣戲專總共才存在七年,學院的歷史亦僅僅八年,但在新的一年,他們要做六十大壽了,一甲子的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原來是從一九五七年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起跳,但不是一脈相傳,中間也收編軍中劇隊的演員訓練班(劇校),可以說是近六、七十年來,戲曲教育數度乾坤大挪移的結果。

台灣第一所私人成立的科班-復興劇校北投舊址校門(來源:京劇典藏館)
台灣第一所私人成立的科班-復興劇校北投舊址校門(來源:京劇典藏館)

回溯一九四九年風雨飄搖的年代,許多京劇人材隨國民黨政府、軍隊或循私人管道來到台灣,軍中因而附設國劇隊(團),打戰不忘看戲,師團級劇隊隨後裁撤,保留空軍的大鵬、海軍的海光、陸軍的陸光、聯勤的明駝等四個國劇隊。另外,還有海軍陸戰隊的飛馬豫劇隊(陸軍亦曾一度擁有豫劇隊),各劇隊皆有人才培育管道。除教育部督導的私立復興劇校,具規模的劇校還有隸屬國防部的三軍國劇隊附設劇藝學校或訓練班,也就是通稱的小大鵬、小海光、小陸光等。

復興於一九六八年由私立改國立,與當時兩岸情勢的異常發展大有關係。六〇年代中期以後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展開,除了樣板戲,包括京劇在內的傳統戲曲遭到禁演,台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6)相應而生,京劇更加被奉為「國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必須「復興」,敵人毀棄,我方保育,慘澹經營的復興終於由國家接管,連一九六三年組成的復興國劇團也成為國家級的劇團了。

國立復興劇校的首任校長仍由王振祖擔任,他也是劇校到戲專、戲曲學院六十年來唯一出身梨園行的校長。一手打造的戲劇事業由國家接辦,王振祖當年的心情應是百感交集吧!私人興學固然辛苦,但跟辦表演團體或私人企業一樣,有屬於自己的藝術形象與企業文化。「自己」的劇校不分日夜、假期,台上台下,師生從生活起居到排練演出,像一個人多嘴雜的大家庭,經費固然拮据,但所累積的成果,一點一滴都是創業者的心血。

復興劇校早期師生合影(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提供)
復興劇校早期師生合影(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提供)

從私立改國立就好像由私人企業變成國營企業,經費壓力鬆綁,校長採任期制,人事聘任也要有一定的學歷資格與遴聘流程。學校依教育部規定的教學、生活作息,有上下課、寒暑假,學習環境較為安定,也相對少了韌性與抗壓性。改制似乎也沒有給一生奉獻京劇的王振祖帶來榮耀,他的晚景淒涼,鍾愛的小女兒車禍喪生,意志更加消沉,最終以悲劇收場。他的長女在《戲劇生涯──王振祖先生家傳》(1981)裡描述「父親膽小、怕黑,很怕下決定,卻有膽量一個人走上漆黑而又空曠的大禮堂樓上……。」讀者為之動容。

一九八〇年代之後的台灣,黨國體制逐漸解構,許多原本視為理所當然的行政措施之正當性受到質疑,而後,兩岸展開交流,中國的京劇及其他劇種劇團紛紛登「台」表演,吸引眾多的本地戲迷,台灣人猛然發覺「共匪」的戲曲實力如此堅強。 (相關報導: 邱坤良專欄:復興劇校與四郎傳奇 更多文章

在時代改革風潮中,小大鵬、小海光、小陸光在一九八五年整合成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劇隊方面,聯勤的明駝國劇隊於一九八四年裁撤,三軍劇隊也於一九九五年整併成國立國光劇團,主管機關由國防部改隸教育部,原來的飛馬豫劇隊亦成為國光旗下。從此國光劇團與復興國劇團成為國內兩個公立京劇團。

名紅生李桐春(左)在復興創校之初,擔任教師,孩子們都得頂著大太陽練功。(來源;台灣歧陽的微博)
名紅生李桐春(左)在復興創校之初,擔任教師,孩子們都得頂著大太陽練功。(來源:台灣祁陽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