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連鎖∕連鎖劇一般以舞台實演穿加電影,亦有影片放映中增加舞台表演者。昔日舞台戲劇現場,因錄影技術不佳,也不普及,幾乎都沒有被保留下來,影片部分就比較容易看到。現在的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中,恐怕沒幾人看過連鎖劇的表演形式。一九五〇、六〇年代,我經常「坐鎮」家鄉的戲院,觀賞走馬燈的各種戲劇、電影映演,也沒經歷它的實際演出情況。我只看過電影中穿加漫畫,或影片放映時夾帶一小段與情節無關的色情片。
一九六二年我看了一部童騃時代最重要的電影──《雙雄大鬥雙假面》,這是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1959)改編的台語片,在戲院推出的廣告標明「本省首創漫畫故事電影」。事隔五十年,我仍然記得當初殷殷期盼這部「鉅」片的心情。這部電影只在羅東的戲院(記得是大東)上映,幾個小孩身懷「鉅」款,從南方澳走路到蘇澳,轉搭北上的列車,到羅東「朝聖」,人生地不熟,要混進都市的戲院可不容易,非得買票不可。

《雙雄大鬥雙假面》由邵羅輝導演,扮演諸葛四郎的是唐菁,演真平的是康明,大公主、二公主分別由白蓉與何玉華飾演,在台語片算是大卡司。依稀記得電影中有一幕四郎騎馬追趕笑鐵面,已過橋的笑鐵面(或哭鐵面)突然轉身驅動牛群狂奔,橋上的四郎連人帶馬掉入河裡。當時台灣電影特效並不發達,拍狂牛的鏡頭危險性高,還好觀眾大多是喜歡四郎漫畫的小孩,以連續畫面取代激烈的鏡頭,算是加了原味。

電影加漫畫,我也僅看過這一次,較常看到的是「隨片登台」,主要是台語片,偶爾也有國語片。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夏和他的四姊妹隨著文夏影片來到南方澳大戲院,電影放映中間,舞台燈光大亮,文夏帶著電吉他出場,與四姊妹演唱文夏歌曲。

「隨片登台」當然不是台灣首創,電影史上任何國家、任何人都可能想到這個噱頭,尤其是東方國家。「隨片登台」有不同的處理模式,比較講究的是,電影與舞台的角色由同一人扮演,情節可相互貫穿。中國在一九二六年以後,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冒出,廣東名伶薛覺先創辦的非非影業公司,處女作《浪蝶》上映時,請來女主角唐雪卿在休息時間表演京劇與粵劇,以助餘興,但演出內容與電影情節無關,跟劇團到戲院演出前的踩街表演一樣,只是宣傳手法。
倒是包笑天根據托爾斯泰名著《復活》(Resurrection)改編、卜萬蒼導演,楊耐梅與朱飛主演的《良心的復活》(1926)就做了一些設計,上映時中央戲院的銀幕後面特製了一堂與影片中唱〈乳娘曲〉時完全相同的佈景。電影放映耐梅坐在客廳唱歌,隨後銀幕升起,舞台燈光漸亮,小型國樂隊在佈景背後演奏起來。化妝和影片中完全一樣的耐梅演唱〈乳娘曲〉,之後銀幕下降,繼續放映電影,前後僅僅三分鐘,卻狂滿二十天,賣座空前。 (相關報導: 邱坤良專欄:曇花一現連鎖劇─台灣劇場史外一章 | 更多文章 )
「隨片登台」製作並不困難,老闆考量的是,對票房有多大的助益?一九五五年陳澄三以麥寮拱樂社歌仔戲演員為班底,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钏》,聘請何基明為導演,票房締造空前記錄,帶動台語電影製作的第一波熱潮。電影放映時,戲中歌仔戲演員以電影明星之姿「隨片登台」。一九五八年拱樂社再度推出陳澄三導演、陳守敬編劇的十六釐米彩色電影《金壺玉鯉》。這部片子是以電影面貌呈現,再以演員「隨片登台」方式串演幾段戲文。影片開始放映二十分鐘後,劇中演員上台表演約十五分鐘,而後依序由影片、舞台交插表演,結合成情節完整、脈絡貫通的電影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