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股價曾跌到4.4,還被唱衰倒閉!這位董事長帶高管減薪5成,埋下2021營收高峰伏筆

陽明股價曾跌到4.4,如何走過2016年海運低潮?(圖/維基百科;作者/pete)

編按:2021海運景氣大爆發,長榮、陽明、萬海營收與股價皆創新高,然而2016年海運景氣低迷,陽明嚴重虧損,股價跌到4.4歷史低點,還被外媒唱衰倒閉。陽明如何挺過低潮?

虧損引發立法委員連番質詢,精神壓力沉重

謝志堅是挾著長榮海運與長榮集團40.5年資歷、20年派駐歐美亞洲共六國/地區之外站經驗,以超完美資歷順利登上陽明董事長寶座,上任時沒有聽到任何的雜音,但到任不久,公司第三季財報發布,加上辦理減增資決定,在立法院引發連番抨擊聲浪,雖然多數批評並非針對謝志堅個人,但是身為董事長的他,還是承擔沉重的精神壓力。

當時有幾位立法委員多次批評陽明,對陽明長期以來的經營管理提出質疑,認為陽明靠政府補貼苟延殘喘。陽明內部士氣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公司決定做出澄清,於是整理公司長期業績表現,指出公司股票上市21年來,淨獲利達新臺幣40.58億元,並沒有花過納稅人的錢,也沒有接受政府的補貼。公司進一步指出,新任董事長謝志堅6月底上任後,停掉虧損較高航線,嚴格實施貨載貢獻度管理,統一全球資訊系統,實施高階薪資減半,讓整個公司動起來,第四季一定可以看到業績明顯改善。

針對立委質疑陽明在謝志堅擔任董座後,第三季虧損更嚴重,陽明高層主管說明,這樣的說法很不公平,因為謝志堅是第二季剩7天才接下陽明,第三季有近四成的成績是第二季裝船就決定了,只是貨載運抵目的地,運費才在那時結航入帳,因此第三季營收獲利與否會受到第二季很大的影響。此外,公司簽有年度長約,即使現貨市場運價上漲,長約部分除非有但書,否則無法跟著調升。

陽明自1996年股票上市民營化後,到2016年第三季止的21年,雖然有6個年度虧損,卻有15個年度獲利,虧損年度中有5個年度是在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後,其中以2009年新臺幣158億元虧損金額最大, 但隔年隨即創下新臺幣117億元獲利,合計民營化以來淨獲利為新臺幣40.58億元。

對於政府決定提撥新臺幣600億元供業界借貸,陽明主管指出, 這筆錢不是供陽明一家申請,還是要通過銀行審查,也要付利息,並不是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

陽明高階主管指出,謝志堅真的很有使命感,對陽明全心付出, 讓整個公司動起來,他提出的貨載貢獻度管理,停收不符變動成本的貨載,讓公司1個月少虧約200萬美元;另外,他也將中東二條與亞洲三條虧損較大的航線停航。

當時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陳學聖接受《工商時報》專訪,指出陽明是名列全球第七的貨櫃船公司,成績得來不易,在海運市場低迷之際,國內應全力協助度過難關。

陳學聖曾是《中國時報》主跑交通部的記者,也曾擔任交通記者聯誼會會長,對海陸空等交通事業相當熟悉。他指出,陽明自1996年股票上市後,積極發展成為全球第七大貨櫃船公司,相當不容易,也因為臺灣有兩大國輪公司,讓我國出口貨品運價得以大幅降低,對貿易貢獻極大。 (相關報導: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更多文章

陳學聖認為,那幾年海運市場低迷,貨櫃船運市場運價創新低,是景氣因素與貨櫃船噸過剩所致,2016年前三季,全球前20大貨櫃船公司只有我國萬海航運與德國赫伯羅德兩家有賺錢,並非單是陽明一家公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