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在乎、外國卻超重視的「食育」是什麼?專家用10件事教出不挑嘴、愛惜食物的孩子

現代孩子「食育」普遍不及格,吃得不健康的孩子愈來愈多。(圖/dhanelle@pixabay)

現代孩子「食育」普遍不及格。董氏基金會2018年的食育力調查發現,現代孩子的吃飯、料理、健康及競爭力都NG。吃得不健康的孩子愈來愈多,食物教育、食農教育因此發展成目前重要的教育題材。

食農教育不是叫每個人都要務農,但想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就不能不認識農業和環境。它是一種「素養」,透過學校教育的潛移默化,使人人具備,這是方法之一。

方法之二是家庭。飲食問題最大的關鍵在於,雙薪家庭大多外食,即使父母知道飲食健康很重要,但卻礙於現實做不到或不知道怎麼做。相較於學校,孩子有更多時候是在家裡、或跟父母家人一起吃飯。親子端的食育課,開始被愈來愈多的家庭及組織關注。

本期主題報導了這股在國際間蔚為風潮的教育課題,以及親子食育課琳瑯滿目的做法,並針對飲品、蔬菜、肉類等特定食物怎麼教、外食家庭怎麼做食育等,提供專家的建議,是親子食育課的百寶箱。

飲食教育必須在家庭生活中落實。據研究顯示,12歲以前的孩子,會把常吃的味道,當做是「媽媽的味道」,記憶下來。淡水幸福農莊主人陳惠雯指出,人的情感發展,自出生到小學階段與媽媽感情很好,跟家庭連結很大,「父母如果能影響孩子的健康飲食,關鍵就是在這人生的頭12年。」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父母怎麼吃,孩子就怎麼吃,」台灣師範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林如萍認為,餐桌談教養其實沒有那麼深的學問,就是自己把日子過好而已,「也許每天或每週有一段時間能夠好好的吃,真心放在食物上,就是不錯的開始。」

主婦聯盟基金會常務董事林玉珮建議,父母不妨先改變心態,面對飲食不必太過嚴肅,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共讀、採買、耕種、烹煮,或甚至動手做「食」驗,就能發現「食」在好玩的樂趣。

生活中實踐食育的10種具體做法

父母如何帶小孩在生活中實踐食育,《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學者專家,歸納整理出下列10種具體做法:

1. 吃當季、在地的食物

「食農強調的是風土飲食,是結合土地的營養學,」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談到,選擇吃當季、在地的食物,不只是考量提高糧食自給率、減少碳排放,「從中醫觀點來看,也是為了身體健康。」

張瑋琦舉例,台灣的夏天炎熱、悶溼,進食盛產的瓜果剛好可清涼、降火、利水,比較不容易中暑;這塊土地一年四季生產香蕉,夏天食用可以消除疲勞,冬天食用則能立即補充熱量。

只要是當季的農作物,例如最近蘿蔔「大出」(台語,指盛產),價格便宜又最符合人體需求,不用特別調味就很好吃。

2. 認識自己家鄉的特產

近年到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進修的食物文化工作者毛奇指出,辨認自己在地的農業特產,教孩子認識食物在未加工前的不同種類和風味特色,也是食育的重點之一。 (相關報導: 「NG 畫面」的英文是NG scene嗎?9個超實用電影單字,原來大家都誤用「彩蛋」了... 更多文章

舉例來說,德國對蘋果、馬鈴薯超有愛,能夠變化出不同的料理;義大利有很好的天然條件,孕育出各種滋味飽滿的蔬果。生長在台灣的人們,是否也應該認識米、米食、雞肉、豬肉、茶等特產?又如台灣知名甜點鳳梨酥,光鳳梨就有多達20多種,有待了解的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