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塞尚與他現代藝術的孩子們

塞尚,《休憩的浴者》,1904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作者林意凡提供)

當塞尚過世時,歐洲儼然已產生塞尚效應。接觸到其畫作的年輕創作者們,如獲得宗教般的力量泉源;他們依各自秉性,擷取並發揚光大由塞尚畫作習得的不同體悟。日後,有的成為大師,而他們的風格,則成就了後世稱為「現代藝術」(Modern Art)的發展。

當時在法國,印象派的發展已達到極致。新一代藝術家若期望對藝術史有所貢獻,便需找尋新的道路。如前兩篇文章《塞尚的破繭之路》和《求索洪荒之力的行者塞尚》所探討的,塞尚於大自然所見,相較其他印象派畫家更深刻之層面,以及他為傳達這些層面,突破性的觀看方式與充滿原創力的解決方法,都替年輕藝術家們指引出許多可能的道路。

這些新的作法,雖來自於對大自然深刻的觀察與思索,卻也傳承了塞尚所欣賞的古代大師們的作品,比如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普桑(Nicolas Poussin)、米開朗基羅等等。當塞尚在大自然前遇到瓶頸,他時常會尋求古代大師的作品,以此獲得解決方法。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在學習塞尚的同時,也不自覺使現代藝術與之前歐洲的藝術累積,連成一氣。

首先是大約同時期的高更(Paul Gauguin)。在拋棄一切成為畫家之前,高更因作股票經紀而收入不錯,很有品味的擁有塞尚的畫作。他大略花不少時間研究這些作品,甚至透過結交畢沙羅,於1882年參加後者與塞尚一起在鄉野中的創作活動。

1882年已是塞尚與畢沙羅一起創作的末期,為使畫面具有力量塞尚正進行實驗。這實驗中最明顯的做法之一,就是當畢沙羅在畫面中增加東西時,塞尚則減掉。畫面上因而產生較印象派畫家更大的色塊。

塞尚日後與朋友說明由1880年代他開始應用的色彩技巧時,說他不再將繪畫形體與用色分開。「當色彩越協調,所畫就越精準。當色彩豐富到一個巔峰,則形體也會達到其最飽滿的狀態。色彩的對比與關係,就是繪圖(drawing)與描繪(modeling)的秘訣。」雖然後人並不評論高更所受塞尚的影響,但高更於1884年之後,也以較簡約的色塊構圖製造畫面力量,再後更進一步,超越客觀現實的色彩,終於成就自己的風格。

塞尚於1879~1880年繪的《農家庭園》,收藏於奧塞美術館。(作者林意凡提供)
塞尚於1879~1880年繪的《農家庭園》,收藏於奧塞美術館。(作者林意凡提供)
高根早期與中期畫作比較。左為1877年《秋季景色》,右為1884年《盧昂荒廢的花園》。(作者林意凡提供)
高根早期與中期畫作比較。左為1877年《秋季景色》,右為1884年《盧昂荒廢的花園》。(作者林意凡提供)

較高更與塞尚都年輕一輩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則同時受前述兩者影響。

馬蒂斯很晚才學畫,藏於馬蒂斯美術館的早期鉛筆素描可見用橡皮擦去的痕跡,透露這位偉大畫家初學畫時的挫折與對自己素描能力的猶豫。後來的馬蒂斯,仔細研究塞尚的畫作後,發展出使用飽和色彩製造有力構圖之方法,畫作充滿魅力,也繞開自己太晚學畫的劣勢。

馬蒂斯對塞尚的學習之旅,是由後者創作中期的那幅《三位洗浴者》開始。塞尚一生畫了多幅以洗浴者為主題的畫,並隨著畫家在創作方面的成長而演進。但這麽多幅畫作,卻都不是透過描繪真人模特兒來完成,因為塞尚對使用妻子以外的女性模特兒似乎有心裡障礙。 (相關報導: 林意凡觀點:塞尚的破繭之路 更多文章

也因此,這些畫作中的女人模樣,是奠基於塞尚對古代大師畫作的臨摹,與藝術學校時累積的素描來完成。畫家繪製這些女人並不為表現陽光在人們肌膚上的模樣,也不重視製造的皮膚質地是否細膩。但她們就如那樹、那雲朵,散發著大自然雄渾的生命力。而這種做法,或許加強了年輕時猶疑自己素描能力的馬蒂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