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思春期相反,思秋期指的是「失去生殖能力,由大人變成老人的時期。」男人的男性荷爾蒙會減少,女人的女性荷爾蒙也會減少,兩者都漸趨中性化,大約和向來所稱的「更年期」是同個時期。
在此時期,不僅性荷爾蒙產生變化,大腦的額葉也會開始老化,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也會減少,因而出現「情緒委靡」的徵兆,但通常不會發覺這種變化。
思春期時情感充沛,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到了四十歲、五十歲,有人的心靈依然年輕,有人卻已經衰老了,差別相當大,這點不可不注意。
思秋期,我們的身體會產生「性荷爾蒙改變」以及「大腦(額葉)開始老化」這二大變化。我的專業是老年精神醫學,我不把成人與老人之間的這段時期,單純地看成由荷爾蒙改變所造成的「更年期」,很早以前,我便提倡「思秋期」這個說法才最適當。
我們的身體和大腦,經過「思秋期」就會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其變化程度和思春期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思春期和思秋期,都是邁向「下個階段」的準備期
思春期時,我們獲得的不只有生殖能力而已,思春期同時也是奠定自我認同的時期。
美國的發展心理學者愛利克.艾瑞克森將「青少年期」稱為「青春期」,他表示,人們會在這個時期獲得自我認同。亦即,這是一個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決定將來的志向、要過怎樣的人生的時期。
在此之前,也就是尚未確立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時候會和好朋友崇拜同一位偶像,或者和好朋友留同樣的髮型、做同樣的打扮,追求「同一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會愈來愈清楚「自己喜歡這個,討厭那個」。
於是,慢慢確立起自我認同。
當無法順利確立自我認同時,就無法對社會、團體產生歸屬感而陷入不安狀態。於是,有些人會一直守著青春期心思而延遲成長,一如一九七○年代,已故精神分析醫師小此木啟吾所提出的「拒絕長大的人」一樣。也有人認為,始終維持「飛特族」、「尼特族」狀態的人,原因就出在他們青春期的生活方式上。
我們都是在思春期時,一邊確立自我認同,一邊規畫未來人生。想當醫師、想成為受歡迎的人、想當家庭主婦等等,從周遭的大人或是書本中找尋典範,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大人。
同樣地,思秋期是從「生殖」這個責任中解脫出來,決定自己將成為怎樣的老人的準備期。

思秋期的生活方式,決定老年生活幸不幸福
話雖如此,四十到六十歲這個階段,正是工作上能否出人頭地、倖存下來的競爭高峰期直到迎接退休時期。而家庭上,正是小孩升學、就業、結婚等人生大事接踵而至,生活環境瞬息萬變的時期;從房貸到夫妻關係,很多時候都叫人不得喘息吧。
正因為如此,如果沒有「更年期障礙」(如後述,男人也有)所造成的身心不適,恐怕難以察覺到自己正處於「進入人生之秋的時期」。
不過,我並無意恐嚇,年紀大了以後,從健康狀況到經濟能力,思秋期的生活方式都可說是走上幸福或不幸的分叉路口。
總而言之,思秋期大致會發生兩大變化。
一個是荷爾蒙平衡改變,另一個是額葉功能低下。兩者均會造成身體及心理的偌大變化。思秋期堪稱大人轉老人的過度期,如果我們過得漫不經心,後果是很危險的。
說得明白一點,四十多歲就身心都衰老的人,其實比想像還多。但是,也有人像吉永小百合那樣,年過七十依然是個「有魅力的女人」。換句話說,老年人的狀況因人而異,甚至可能天差地別,端看你如何度過發生這兩大變化的時期—思秋期。
作者|和田秀樹(Wada Hideki)
一九六○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日本神經學會專業醫師、臨床心理師、日本精神分析學會認定精神療法醫師、日本內科學會認定內科醫師、日本精神神經學會精神科專業醫師。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曾任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院國際研究員等。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學系外聘講師、和田秀樹身心診所院長。專攻老年精神醫學、精神分析學、團體精神療法學。一九九五年起,有一整年時間,每週一次為神戶震災的災民進行義務性的團體治療。二○一一年至今,持續在福島縣磐城市及廣野町,為從事核電廠廢爐作業及除染作業的職員進行義務性的心理治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