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是有一個週末沒有催淚煙的話,香港人就很驚訝了,覺得不正常,為什麼這週沒有呢?平常每週都有的啊,」在香港土生土長的Balian在談到抗議活動中警方使用的催淚彈時,臉上沒有一絲恐懼。
除了日常全職的安保工作外,在這場由反送中條例所引發的香港抗議運動中,Balian擔任的角色是急救員。他堅持說,穿著黃色反光背心的時候,他在示威活動裡是中立的,並不偏袒哪一方。
「當初沒有人想到會這樣的,」Balian告訴美國之音,「6月12日第一次發催淚煙的時候,其實全部的人都沒有防護裝備,我們那天最多最多只有N95的防護口罩,那個在催淚煙裡面基本上撐不住10秒的,所以說那天大家都是沒有任何準備的,到現在,我們覺得那個tear gas(催淚彈)已經是基本套餐,沒人在怕的了。」

今年6月9日,香港爆發「守護香港反送中」大遊行,據信一百萬民眾走上街頭,在獲得不到政府的回應後,抗議活動逐步升級。香港警方在6月12日首次使用催淚彈,驅散示威者的行動中發放了超過150枚催淚彈、約20發布袋彈、及數發橡膠子彈,消息震驚國際社會,同時也正式引爆香港警民嚴重對立。
不到兩個月,8月6日,根據香港警方公佈資料,警方所發出的催淚彈數量已累積爆增至1000發,共使用過160發橡膠子彈、約150發海綿彈。
在10月1日中共建政70週年這一天,有別於北京盛大閱兵和慶典,香港數以萬計的民眾再度上街示威,舉行「沒有國慶,只有國殤」遊行。遍地開花的抗議活動被香港警方定性為「暴動行為」。當天,香港警方共發射1400枚催淚彈、約900枚橡膠子彈、190枚布袋彈、230枚海綿彈,逮捕了269人。更令各界關注的是,警方在行動中總共開打出六發實彈,其中一發子彈擊中一名18歲男性示威者的左胸,傷況一度危急。警方在10.1驅散行動中所使用的彈藥與逮捕人數都創下新高。

面對驚人的催淚彈釋放數量,香港理工大學學生Tony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並不顯得特別驚訝。他說:「催淚彈都是日常,都不會怕啦。從一開始的反應,哇TG,然後,喔TG,到現在,哎TG,已經都慢慢習慣這個tear gas了,何況他現在已經開始開實彈了,所以我們都覺得TG已經不算什麼事了。」
Tony提到,他原本很害怕布袋彈,因為可能會骨折,或者可能造成生命危險,但是現在連真槍實彈都出來了,他頓時覺得其實布袋彈也不算什麼。
「你的接受程度會愈來愈高,但這其實不是好事,」Tony語帶無奈地說。
談到香港過去和現在生活最大的區別,Balian說:「以前沒有人會想過,幾乎每一個香港人,或是每個家裡面,都會至少有一套防護裝備,現在幾乎每個家裡都有了。」 (相關報導: NBA不跪,天朝不罷休》NBA總裁:不會為了錢監管員工言論 中國封鎖相關活動 | 更多文章 )
抵制、抗爭已成日常
「星期一到五要上學、還有其他事要做,但周末就會出去,平時也會在校園裡抗爭,罷課、罷吃,就是那些支持警方的、中資的餐廳,例如美心,就不吃了。然後會去宣傳,這是美心,大家不要吃啊。現在學生都沒什麼吃了,」Tony細數校園中的年輕人如何將抗爭植入他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