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出火藥、造紙術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專家用數據揭最大關鍵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發生在遙遠的英國?(圖/取自Unsplash)

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前,一個國家的國力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法國作為「千年老二」能夠不停的向「老大」(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挑戰,正是因為它有數量龐大的人口。這種情況在東亞也是一樣,中國正是依靠眾多的人口而主導了各種改革、創新。

眾所周知,在市場大的地方更容易出現各種新技術,因此擁有大市場的國家就會具有競爭優勢。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也佐證了這一點。

那麼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發生在遙遠的英國?在這裡我們簡短的談一談工業革命。簡而言之,所謂工業革命是指人均所得持續增長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近代化」。

為何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在英國?

根據人口數量和人均所得的統計,英國英格蘭地區的人均所得和人口數量在1600年之前是呈反比的(見下圖表3-1),也就是說,人口數量的增加會導致人均所得的減少,反之,人口數量的減少會增加人均收入。這就是當時的現實狀況。這樣只有人口減少,人均所得才能增加的現象叫做「馬爾薩斯陷阱」。

(圖/大是文化提供)
1260年至1650年英格蘭人均所得和人口關係。(圖/大是文化提供)

所謂「馬爾薩斯陷阱」的理論,創立於技術進步非常緩慢的時代。當然,相比於古代希臘和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技術確實是進步了,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難以感覺到世界正在變好。

從1260年到1650年,英格蘭的人均所得年增長率為0.6%,這種程度的漲幅,對整個經濟主體來說是無法感覺到的。我們可以看出,在英格蘭發生工業革命之前,人均所得取決於人口數量。

1310年,當英格蘭地區人口數量漲到577萬時,是英格蘭人均所得最少的一年(如果說1860年英格蘭地區的人均所得為100英鎊的話,1310年的人均所得是43英鎊)。

1450年黑死病橫行,英格蘭地區的人口數量減少到228萬,這一年該地區的人均所得達到了87英鎊,是1310年的近兩倍。

當時的世界情勢就是這樣,如果爆發戰爭或者疾病蔓延導致人口數量減少,人均所得就會增加;反之,在人口數量增加的和平年代人均所得就會減少。

可是到了1600年前後,英格蘭出現了準備起變化的徵兆。在攆走查理一世(Charles I)、建立共和,之後又復辟帝制的混亂當中,英格蘭地區的人均所得卻在持續的增長(見圖表3-2)。

(圖/大是文化提供)
1600年至1860年英格蘭人均所得和人口關係。(圖/大是文化提供)

到了1800年以後,「人口數量和人均所得呈正相關」的現象開始常態化。為什麼在英格蘭會發生這種事情?有人認為這只是英格蘭人運氣好。因為英國有發起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它具備豐富的資源,甚至被評為「坐在煤炭上的國家」,以及處於有利與美洲大陸進行海上貿易的位置。

但也有人認為是制度的原因。光榮革命以後,英國政府禁止王室恣意課稅和掠奪財產,這樣的社會大環境激發了改革創新。

我個人更同意後者。建立一個財產權能得到保護的、具有合理制度的國家,才是促進發展的重中之重。

但是後者的理由還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因為荷蘭遠早於英國成立了股份公司和中央銀行。不僅是荷蘭,日本中部的關東地區也形成了較高水準的金融制度。 (相關報導: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從小家道貧寒、天災戰亂救濟百姓…日軍想招降被他1句話罵翻 更多文章

德川幕府(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的武家政權)成立的時代,統治各個地方的領主們都擁有數量龐大的家臣以備戰事。但是德川幕府成立之後,長時間的和平歲月使得大部分領主承受著巨大的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