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是清代時最高檔次和規格的宴席。相傳,「滿漢席」出自清王朝宮廷之內,但歷史文獻和史料記載,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史實中並無「滿漢席」這個名詞。這個詞最早見於乾隆時期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今官場之菜餚……又有『滿漢席』之稱,用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這就是說,「滿漢全席」在乾隆年間已由宮廷傳到各地官府。那麼,滿漢全席是怎麼形成的呢?滿漢全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滿族貴族在沒進入山海關前,多喜歡食用大葷大腥之物,不怎麼講求精細烹調,入關初期,仍習慣於席地而坐、刀割進食的方式。即使豐盛的大宴,也不注意菜餚的組合和布局。
滿漢全席的歷史由來
西元一六四四年滿族人建立清朝,統一全國後,出現了滿漢雜居的局面。滿清大員在與漢族官員相互宴請的過程中,嘗到了漢族廚師烹製的各種美味佳餚,看到了餐桌上豪華雅緻的裝飾。席面結構嚴謹,上菜程序有方,禮儀周到隆重,引起了他們的極大興趣。久而久之,漢族廚師和菜餚也進入清朝宮廷和滿族大員家中,宴客活動中,菜餚的烹調組合,上菜的規章程序,筵席的禮儀等,都摻揉著漢族傳統宴席的程序和禮儀。
滿漢席最初主要是由滿點、漢菜組成。滿點又稱「滿洲餑餑席」,漢族人呼「滿洲宴席」,一桌席面以上點心為主,菜餚品種很少,烹調也很簡單。漢菜品目豐富多彩,烹調精細考究,兩者加在一起合稱「滿漢席」。清朝中葉以後,達官顯貴互比闊氣,沿習成風;加上這種宴席涉及許多方面的全面配合,加了一個「全」字,因此被稱為「滿漢全席」。滿漢全席的特點是筵宴規模大,進餐程序複雜,用料珍貴,菜點豐富,烹調方法兼取滿漢宴席特點,又有滿漢大席和燒烤席之稱。
滿漢全席菜單大公開,多達108道菜羨煞民間
這裡先介紹一下「滿席」。滿席從一等到六等,共分六種。滿席上的菜品實際上只有「品」沒有「菜」,也就是當時人們稱為的「餑餑桌子」,因為其中所包括的沒有一樣是屬於漢式筵席中的菜餚,盡是各種各樣的糕點與果品,下面將頭等滿席所列內容介紹如下: (相關報導: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也沒有108道菜!北京故宮揭秘皇族菜單:這3種「活人不能吃」 | 更多文章 )
四色餡白皮方酥四盤,每盤四十八個,每個重一兩一錢。
四色白皮厚夾餡四盤。(數量及每個重量同上)
白蜜印子一盤,計四十八個,每個重一兩四錢。
雞蛋印子一盤,計四十八個,每個重一兩三錢。
黃白點子二盤,每盤三十個,每個重一兩八錢。
鬆餅二盤,每盤五十個,每個重一兩。
中心合圖例餑餑六盤,每盤二十五個,每個重二兩。
中心小餑餑二碗,每碗二十個,每個重九錢。
紅白饊枝三盤,每盤八斤八兩。
乾果子十二盤(龍眼、荔枝、乾葡萄等,每盤十兩。)
鮮果六盤(蘋果、櫻桃、梨、葡萄等時果。)
磚鹽一碟(重六錢。)
滿席的用途主要用於祭奠。皇帝賜宴,只有太和殿筵宴時用到滿席。又因為一席只有二三人,無論如何吃不了這麼多東西,所以只用品種減至一半的「四等」滿席,另加每席粗肉一方,酒一斤。滿席只適於供應滿人,賞賜漢官,並不合適。所以,當時的恩榮宴、經筵68宴,用的都是漢席。 漢席除了頭、二、三等外,還有上、中、下三種席,也是六種。漢席與滿席所不同的是,滿席是從一等到六等,定有明白的等差,漢席則上等其實只是頭等以下二等以上,中席只是二等以下三等以上,下席則是比三等席還次的宴席。漢席之所以既有頭、二、三等又有上、中、下席之分,可能是因為原來所規定的頭、二、三等酒席的菜品過於奢侈,所以才刪減每種品類,而另製訂為上席、中席、與下席。上席供應王公大臣,中席供應一般官員及新科進士,下席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