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歐元作為世界第二大流通貨幣,其匯率強弱直接影響美元漲跌,究竟在疫情衝擊之下,歐元會否再次大跌呢?總經研究社群財經M平方以多張資訊圖表,分別為讀者解析!
歐元是世界前三經濟體-歐盟主要使用的貨幣,在全球央行儲備資產幣別佔比和每日外匯交易量皆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元;同時,歐元也是美元指數中權重最大的貨幣(實際占比超過五成),歐元的強弱甚至直接影響美元指數的升跌,重要性顯而易見!
M平方特別推出全新操盤人必看-歐元專區並撰寫本文,以歐元供給和需求兩大面向出發,帶領投資人認識影響歐元趨勢的十一大關鍵指標,一同關注 歐元 行情重點!
一、歐元走勢的五個時期
影響歐元走勢的原因眾多,M平方將 2000 年以來的歐元走勢分為以下階段,並針對各階段點出影響歐元走勢的關鍵因素:
歐盟初成立且時值第三次東擴,歐洲經濟成長速度遠超美國,歐元走出一波長線多頭。隨著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資金回流美國並中止歐元多頭行情。
歐元進入區間震盪時期,先後因歐債危機以及通膨的起落,引發歐央行貨幣政策的立場在寬鬆和緊縮之間來回轉換。
歐元出現明顯貶值,歐洲區經濟在歐債風暴後未有明顯起色,陷入通貨緊縮的疑慮,歐央行展開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低迷的通膨,不佳的經濟,持續壓抑歐元,而同期也進入 16 年一次的美元多頭循環。
中美貿易爭端,歐洲經濟再度受到衝擊(特別是以製造出口為導向,且同時是歐洲經濟成長火車頭的德國),通膨再度下探,刺激歐央行於 2019 年 9 月釋出一籃子貨幣寬鬆工具 ,歐元持續走弱。
結合以上所述,M平方將影響歐元的關鍵指標歸納為兩大面向:歐元供給面、歐元需求面。接下來M平方就帶用戶如何利用操盤人必看-歐元專區層層剖析這兩大面向的關鍵指標,深入了解世界第二大貨幣歐元吧!
二、歐元供給
歐央行扮演主導貨幣供給的角色,透過調整利率(貨幣的價)、購買政府公債、擴大再融資操作(貨幣的量)等手段控制流通在外歐元的供給,而歐元的供給則直接影響歐元匯率。
歐央行依據通膨指標來決定是否要刺激歐元。(圖/ 財經M平方)
歐央行透過三大利率工具控制歐元供給,觀察當前利率水準的變化(升息或降息),可以得知近期歐元的強弱走勢。 近期調整利率發生在 2019 年 9 月,再度深化負利率(存款機制利率)為 -0.5% ,主因在於 2017 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重創海外需求,使得歐洲區製造出口呈現疲軟,通膨呈現下行趨勢。而歐央行首度採用負利率(存款機制利率)則是發生在 2014 年 6 月,當時歐元區陷入通縮危機,歐央行連番降息,也開啟歐元進入低谷時期。
各國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可視為金融機構多餘的流動性。當央行採用貨幣寬鬆工具擴大貨幣供給時,則部分的資金會從金融機構回存至央行,稱為超額存準,若此數量越多,則貨幣過剩供給的程度越嚴重。由於歐元區在金融海嘯後先後經歷歐債危機以及通縮危機,使得歐央行一步一步擴大貨幣寬鬆規模,力道較聯準會更強,反映在超額存準差異逐漸擴大,歐元相對美元長期呈現弱勢。
歐元供給面向主要由歐央行決定,過往經驗告訴我們,歐央行最主要考量仍是通膨指標水準 。
通膨是影響歐央行動作最關鍵的指標,但由於歐央行較難針對歐元區內 19 個國家訂定統一的經濟目標,因此穩定 物價就成為歐央行最主要的政策目標。當通膨低於歐央行設定的目標,則歐央行較有可能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以挽救低迷的通膨。
通膨穩定對於歐元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圖/ 財經M平方)
歐元區調和物價指數(HICP)分別計算各個會員國的消費者物價,再採用調和平均,可代表整體歐元區通貨膨脹的壓力。2013 年-2016 年,歐元區物價陷入通縮的疑慮,也迫使歐央行大動作採行負利率政策,歐元陷入趨勢性下跌。而 2018-2019 年底,中美貿易戰引發海外需求萎縮,也使得通膨再次進入衰退,迫使央行推出寬鬆政策,歐元疲軟。
圖為生產端、消費端的通膨差異,和歐元/美元之比較。(圖/ 財經M平方)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反映廠商平均的進貨成本,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則反映終端消費者的物價。由於生產者會將上漲的進貨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 PPI-HICP 可視為物價通膨的領先指標。根據M平方計算,通膨差異與下一期的 HICP 相關係數高達 75%,因此也可觀察此數據來代表歐洲央行政策方向。
2020 年伊始,由於 肺炎疫情 爆發衝擊海內外需求,各國採取漸進式封城等減災措施,使經濟活動幾近停滯,也使得歐央行於 3月寬鬆動作頻頻,包含推出QE購債無上限、擴大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 III)、挹注大量流動性至短期貨幣市場等措施,以緩解企業違約的連鎖效應。未來這些動作是否持續,我們可以搭配歐洲經濟狀況,以及上述通貨膨脹的表現來做觀察。
三、歐元需求
歐元的供給由歐央行掌控,而需求則不得不提及世界最重要的貨幣-美元以及M平方核心美元循環,當美元處於 16 年一次的多頭循環中,海外經濟差擴大、景氣循環末端進入衰退、全球避險意識上升等情況皆可能導致美元進入多頭循環第三階段(美元成為避險貨幣),資金回流美國,歐元需求就會下降。此外,企業財務風險、歐元各會員國經濟發展差異、歐洲產業發展,同樣是影響歐元需求的重要因素。
若美國與海外經濟差距過大,則資金將因擔心全球經濟風險而回流美國,此時歐元需求下降,不利歐元走勢。而關注海外經濟差最主要的指標就是美德利差了,因為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利差隱含兩國長期發展的經濟與利率走勢。當美德利差於Y軸反轉(美德利差擴大),代表美國經濟發展相較歐洲差距拉大,歐元需求降低,不利歐元走勢。
投資歐元另外需要注意歐洲內部的經濟風險,特別以經濟結構不佳的「歐豬五國」為主,相較於德國公債可視為無風險資產,義大利公債則相對有違約風險,因此兩國的公債利差可以可以用來檢視各國的政治/經濟風險狀況,每當風險提升,義國公債與德國公債利差便會出現明顯上揚。如 2012 年歐債危機時,義大利利差飆升狀況最為明顯,此時歐元便容易出現暴跌。
當企業違約風險上升,歐元需求大減。(圖/ 財經M平方)
關注經濟風險時可同步參考信用利差,當企業普遍營運困難,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公司債遭拋售而殖利率上升,因此造成信用利差飆高,並連帶影響全球美元資金拆借狀況,使得歐元需求相對美元下降,不利歐元走勢。
圖為MM汽車基本面指數與歐元的關係。(圖/ 財經M平方)
德國 作為歐元區內部最大的經濟體(德國 GDP 佔歐元區約 2 到 3 成),汽車產業是德國製造出口最主要的經濟板塊,因此全球車市的好壞也直接影響歐元區進出口的表現,反映在歐元的需求。當MM汽車基本面指數位於0軸以上,有利歐元走勢;反之,位於0軸以下,則不利歐元。
(圖中 2014-2015 年時期,全球因美國車市表現良好,但時因歐洲正面臨通縮危機,央行政策再度寬鬆,因而出現背離。建議搭配通膨圖表一同觀察)
在圖中,2014-2015年期間,因美車市表現良好,但歐洲有緊縮危機,出現背離現象。(圖/ 財經M平方)
最後,讓我們回到M平方最常使用的籌碼面數據-歐元指數期貨 COT 指數 ,表示大額交易人「投機者-避險者」的淨部位,可藉此了解市場大額交易人對於歐元的多空綜合看法。觀察大額交易人的持倉水位,當指數位於 0 軸以上,代表市場大額交易人看多歐元。
從上述十個關鍵圖表的推演邏輯與數據相關性,我們統整成關鍵MM歐元基本面指數,指數向上代表歐元基本面佳,反之亦然。 影響影響歐元的因子有許多,有的影響的是較長期的趨勢,有的影響的是當下的狀況(如義德利差),而綜觀這麼多指標,我們認為影響歐元最深的為:
需要特別提醒用戶的是,這次開發操盤人必看-歐元專區 針對的商品是歐元/美元(不同於美元指數,目前歐元指數非主流商品),意謂此商品的行情一半由歐元區影響,一半由美元影響,故若要關注歐元/美元的行情的話,更適宜的作法乃是同步關注影響美元的關鍵指標,建議用戶也可回到操盤人必看-美元專區時時關注其他重要的指標。
2020 上半年肺炎疫情爆發,歐洲成為第二波爆發的重災區,許多國家逐漸採取例如封城、關閉營業場所、管制邊境等措施,對於歐洲經濟衝擊甚巨;全球需求滑落的同時,3月初 OPEC+ 協商破局引發價格戰,油價滑落至歷史低檔,兩大利空因素也使得在 2019 年底稍有起色的通膨下行風險上升。
歐洲疫情於 4 月中開始出現止穩跡象,顯示各國採取的減災措施逐漸出現成效。未來歐洲疫情何時進一步趨緩,以及各國減災措施解封時間,將直接影響第二季、第三季歐洲的經濟表現;此外,近期資金拆借市場的緊張反映在各大利差(信用利差、義德利差)都出現攀升, 美元指數 也同步上漲。未來若持續位於美元多頭循環第三階段(美元成為避險貨幣),則歐元上檔壓力存在。
綜合以上所述,M平方整理以下三個關注重點,同時建議用戶回到網站時時關注操盤人必看-歐元專區,一起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從疫情、油價及企業違約風險看歐元趨勢。(圖/ 財經M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