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兩周的低碳水飲食,喜劇演員福斯泰基尤(Jess Fostekew)「饑餓成怒」(英文hangry是饑餓hungry和生氣angry的組合詞)。
「我開車的時候情緒失控,」 她邊回憶邊說,「起因是我過紅綠燈的時候開得慢,後面那輛車,坐的還全是又高又大的男人,就衝我按喇叭。」她跳下車要去跟人幹架,結果對方一陣哄笑,她回到車上就把車開走了。
「我把車停到路邊,哭了起來——怒不可遏的抽噎,然後發誓再也不要禁食碳水化合物了。」

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營養和飲食學講師梅德林(Sophie Medlin)說:「我們早就發現,從科學上說,饑餓會導致煩躁。但奇妙的社交媒體把這兩個詞揉到一起,把這種情況稱作『饑餓成怒』」。
「血糖下降時,我們體內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就會上升,也就是我們的應激荷爾蒙增加。」
這些都會對大腦產生影響。這是因為神經元分泌的神經肽控制著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引發饑餓與引發生氣、憤怒和衝動行為的,是同一種神經肽。這就是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一模一樣的反應,」 梅德林說。
我們都有過饑腸轆轆時怒火中燒的經歷,但在主流媒體上,這更多見諸於女性身上。關於「饑餓成怒」的文章,也總愛拿大聲嚷嚷、壓力過大的女性作例子。
女性更容易遭受這種折磨嗎?
「絶對不是,」梅德林說,「這種情況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而就神經科學來說,也許更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

大腦中的化學成分導致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饑餓成怒」。
梅德林解釋,有趣的是,男性的神經肽受體比女性多,而神經肽影響著我們的大腦。神經肽「受到雌性激素波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一些女性在生理週期的不同階段都有可能經歷饑餓成怒的現象,」梅德林說。但是,「從生化角度來說,就神經病學而言,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經歷這種情況」。這是因為男性的睾酮水平較高,加之神經肽受體多。
說到底,認為女性容易「饑餓成怒」可能只是一種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包括認為男性恥於公開表達自己的感受。福斯泰基尤說:「也許(男性)覺得無法談論他們與飲食和饑餓之間的情感關係,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大家認為饑餓成怒是女性的事情,其實,誰都有這樣的經歷。」
梅德林表示贊同:「每個人都跟食物有著相當複雜的關係。」
饑餓成怒也會對你的人際關係造成實實在在的影響。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已婚夫婦中,血糖水平較低的人,對伴侶的攻擊性可能更強。

一項研究發現,血糖水平較低時,人們對伴侶的攻擊性更強。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在生氣時將別針插在代表配偶的「巫毒娃娃」身上。憤怒的配偶還要通過耳機向倒霉的伴侶傳遞巨大的噪音。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要對血糖水平進行監測。
梅德林說,「那些血糖水平較低的參與者,在巫毒娃娃身上扎了更多的針,他們向配偶傳送的噪音聲音更大、持續時間更長。」 這個結果或許並不出人意料。
如何避免「饑餓成怒」呢?
「這取決於,距離你吃下一頓飯還有多長時間,」梅德林說。
「理想情況下,你需要吃一點能夠讓血糖升高的東西,並要維持住這個血糖水平。所以,開胃的碳水化合物類型的零食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報導: 「全美歷史最悠久校刊」為彭帥發聲!《耶魯日報》罕見匿名刊文:中國留學生質問「彭帥在哪裡」 | 更多文章 )
本報導選自BBC廣播4台《女性時刻》(Woman's Hour)。節目由加維(Jane Garvey)主持,加洛韋(Rory Galloway)製作。莎拉·基廷(Sarah Keating)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