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好奇心到哪裡去了?從IB學習者圖像談起

比起一群會寫程式的學生,若能有一群好奇的學生,教育就自然成功一半,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取自pixabay)

新聞報導上說到台北市教育當局,計畫以IB教育(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來推動「雙語教育」,如果屬實,不知道應該用哪一個形容詞來回應:指鹿為馬、張冠李戴、馮京當馬涼、殺雞用牛刀?

可能因IB原文裡面有個「International」的字,不少人就扯上了「國際教育」甚至「雙語教育」。事實上IB教育是一個以素養為導向的全人教育(前文〈他山之石探素養〉已略說明),IB教育之所以能在全球快速發展,不是因為有「國際」二字,更絕對不會是因為「雙語教育」。而是因為IB教育是個複雜並有效的系統,從學生如何學、到老師如何教,真正的是在建構終身學習者,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IB教育的核心是學習者(Learner),含跨幼兒到高中以及職業類別,高中畢業生獲得全球頂尖大學的歡迎,但千萬不要將IB教育誤用為申請大學的工具。IB教育的宗旨(Mission)是要培養終身學習者一個重要的態度:在不同時空背景中,知道他人有可能是對的(understand that other people, with their differences, can also be right)。當討論IB教育如果不談「IB學習者圖像」(IB Learner Profile),就完全失去了IB教育的重點。

IB學習者圖像

「IB學習者圖像」有10個項目,分別是「探究者」、「知識淵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則的人」、「胸襟開闊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勇於嘗試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反思者」。簡單來說,「IB學習者圖像」就是IB教育期待學生所具有的素養與技能。

其中第1項目的「探究者」(Inquirers),不少人可能因為有「探究」二字,立刻會試圖套上目前如火如荼的「探究式教學法」,接著就會磨拳擦掌的討論方法、工具等等。然而「IB學習者圖像」不能單看字面的意思,每一項目都有一段說明。在「探究者」說明中特別強調:「我們持續培養自己的好奇心」(we nurture our curiosity),以及「終身保持對學習的熱愛」(sustain our love of learning throughout life)。

英文字典中論及好奇心(curiosity),其同義字有好管閒事、愛追問(nosy),亦可是刺探、打聽(prying),且甚至會因行為唐突而干擾他人。而培養(nurture)有別於天生(nature),強調的是一個長期過程,如同小孩或植物的養成,是需要長時間的扶養與澆灌。試想,如果學生每天如「包打聽」一樣精神奕奕的來上學,又像「狗仔隊」一樣的主動追根究柢找尋答案,那老師的日子會是多麼快樂! (相關報導: 點教育》學習歷程檔案的「困頓」檔案 更多文章

小孩 思考 疑惑 外國小孩 困惑 問題(圖/photoAC)
「IB學習者圖像」其中一項目「探究者」,強調的是一個長期培養過程,如同小孩或植物的養成,是需要長時間的扶養與澆灌。(取自photoAC)

被消磨的好奇心

但事實卻好像並非如此,不少教室裡觀察到,發現當老師問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是靜默無聲,學生目光渙散,而且越高年級情形越明顯。原因不難想像,當學生的學習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排名、考試、家長、老師、升學、班級地位……,學生認定了學習就是寫作業或準備考試,所以每天按照聯絡簿進行所謂的學習,慣性的遵從老師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因為當作業做完,學習就結束了,所以考試考完,學習也就還給老師了。如果按著脈絡去思考,也就不難了解學生為甚麼逃離學習、放棄學習,因為沒有原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