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退休人數減、年齡增,恐怕是未來趨勢矣!

勞工要提早退休越來越難,必須「作滿作好」才能退的機會更大。(資料照片,圖/台中市政府)

下周一份統計數字指10年來公務員退休人數大幅減少超過1萬人,事實上,不僅公務員如此,從一般勞工到公務員,國內退休人數明顯出現減少的趨勢,與此同時,也是「一體兩面」的現象則是:國內「賦閒人數」下降跌破百萬,對此現象該憂該喜,容有不同解讀、見仁見智,但這恐怕會是未來趨勢,想提早退休的勞工可能要更務實一點。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台灣已經連續多年每年受雇員工的退休人數都超過10萬人,不過,這種情況去年有變,2021年退休人數降到9.9萬人;而另外一個數據也顯示,長期超過百萬人以上的「賦閒人口」數,今年下降到不到百萬人了。至於公務員體系,也很明顯出現退休人數減少、退休年齡延後的現象,依照公務員退撫基金統計,去年軍公教退休人數2.1萬,較10年前的3.1萬少了1萬人,公務員平均退休年齡從55.29歲延後到59.03歲。

因此整體來看,台灣每年的退休人數在減少中、退休年齡在延後中,當然,過去長期保持在百萬人以上的賦閒人口也在減少中。原因應該是既有拉力亦有推力,大環境是「養不起」,小環境則是個體的需求,而制度面的改變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戰後嬰兒潮的工作者,在近年開始逐漸進入退休年紀,因此每年退休人數會開始增加、而且連續多年超過10萬人;但退休人數開始減少,則有可能是受到制度影響,能夠請領全額退休年金、甚至減額年金的年齡逐年延後,這些對勞工選擇退休時間都會有影響。

再者,從企業與整體觀點看,過去勞工退休得早、全國賦閒人口多,一定程度上與企業「厭老」的態度有關係;不少公民營企業都曾經推動過所謂的「優退優離」方案,撇開企業營運是否真的有必要推動不論,那些「優退優離」沒有例外的必然是淘汰較資深的員工,之後可能再改聘年輕員工;前者被認為「又貴又沒前景」,不少被「優退優離」者都很難重返職場。

不過,這種情況很可能有些改變了。勞工法令較嚴、勞工意識抬頭,企業觀念的改變,近年已經較少出現大規模的「優退優離」了,此外,因少子化多年下來,每年進入職場的新鮮人數目已大幅減少,許多時候對企業而言,「新鮮的肝」已不是俯拾皆是了,加上政策鼓勵雇用高齡勞工等因素,讓退休人數減少、年齡增長,還有賦閒人口也減少、中高齡勞工重返職場。

至於公務員退休人數減少的原因,應該不言自明、是受年改政策牽動影響。過去優渥的軍公教退休規定,讓退休者能早退休、退休後又能領取9成薪資(甚至有超過在職時的案例),從人性上來看,百分之百這是一個鼓勵大家儘早退休的制度,甚至不早退者變成傻瓜。但年改之後提高退休年齡規定、降低所得替代率,軍公教的退休人必然變少、年齡延後,這個趨勢不會改變。

從國家與經濟體的整體來看,則是一個「養不起」的問題;如果以生產者與非生產者來看,一個經濟體勢必要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是為生產者,才有扶養支撐其它非生產者的能力與可能;台灣人口老化、扶養比越來越難看,不可能大家都退休、不工作、遊山玩水去,這種情況終究要改變。事實上,相較於鄰近東亞國家、甚至跟先進國家比較,台灣的退休年齡都算是偏低,未來要逐漸增加「校正回歸」。

至於對個體而言,延後退休的原因非常明確又現實:一個是依規定要再等幾年,另一個是退休金留不夠,還是多作幾年再退。特別是這2年來生活成本上揚後,勞工延後退休的壓力會更大,因此我們可看到中高齡勞工繼續留在職場、或甚至退了又再回職場的人數越來越多─65歲以上的勞參率突破9%、人數增加,企業資深技術員工退休再回聘。

相較鄰國,台灣勞工確實是較早退休的一群;2016年前平均退休年齡不到60歲,之後逐漸增加到現在約63歲,但還是較日、韓的70歲以上早退,也比歐美的65-67歲左右早。但很明顯老化越來越嚴重的台灣也越來越養不起早早退休的勞工,特別是在生活成本上揚、制度往晚退休調整之際,「作滿作好」才能退休的趨勢也越來越明確,更可能是大部份勞工難逃的宿命了。 (相關報導: 退休只靠勞保年金,竟然可以月領近5萬元!過來人教3招把錢放大,老了沒工作也不愁吃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