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入三百多億元的「班班有冷氣」,預計2022年2月底要完成了。在某些公開場合上,常聽到蘇貞昌院長宣揚班班有冷氣,成功解決校園中學習環境的悶熱問題,也連帶成功汰舊、更新班級內部老舊電線、電表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校校加裝太陽能板來種電,學童吹的冷氣都是使用比較乾淨的能源,既沒有搶工業、民生的用電,也能將校園自給自足的餘電,轉成「售電回饋金」回饋學校,班班有冷氣是一舉數得的「創舉」。
同一時期,蔡英文總統出席「永續。地球解方——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表示:「要大家透過減少碳排放,來降低氣候變遷的速度,進而縮小災害,人類及萬物都有永續生活的環境;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
一個是要改善兒童學習環境,一個是國家未來能源的方向,乍聽之下是不同內涵的政策藍圖,但其實是欠缺整合的環保議題,背後隱藏的訊息,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美意中的傷害
「再生能源」並非完全乾淨無污染,仍舊會在環境中排放低度的碳(再生能源平均一度電的碳排放約是煤炭燃料的十五分之一)。而且值得注意的,「班班有冷氣」是原本班班無冷氣到每一班都要裝上1-2臺冷氣,臺灣至少增加了18-20萬臺!這麼多冷氣的使用,就算都使用再生能源,還是增加碳的排放量而影響環境室溫,「班班有冷氣」並沒有符合蔡總統說的「要大家減少碳排放」。雖然同步推動「校園增設太陽光電」創能,但是目前太陽能板、電池的製作還是高度污染環境的產業,過程中更是增加碳排放,而這些碳排放不是短時間種樹可以化解的。
不只於此,太陽能電池材料的重金屬鎘的化合物,是可怕的致癌物,長期暴露可能導致腎臟疾病、肺部損傷與骨骼脆弱,還有之後太陽能板回收的汙染問題。我們要創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給學童當然重要,但是大環境所受的傷害不該以為沒有發生,因為這個傷害造成的反撲更是可怕!
要符應「舒適的學習環境」,又要兼顧「環保議題」,蘇院長的團隊應該在實行班班有冷氣的政策時,須「明確」說明冷氣省電的配套措施,比如室溫幾度開冷氣、配合電風扇加速室內降溫及循環、濾網必須定期清洗、或者一日可開冷氣的時間,甚至設計相關訊息的教學,開放讓各班級討論開關冷氣的時間。學童應有更多知與決定的權利,不是早八到晚五的長時間全天候開放冷氣的惡習養成,完全以為使用太陽能的冷氣沒有節能的問題。這不是放著有冷氣不用的浪費,而是面對大環境的嚴峻變化,必須兼顧環境保護的集體節能減碳,從個人行為提升到團體共識的作為。不該只是政策文案上的口號宣導:「教導孩子『電是怎麼來的』、如何珍惜資源,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相關報導: 台北市再爆3家防疫旅館群聚?網傳感染範圍擴大拉緊報,黃珊珊回應了 | 更多文章 )
節能減碳是行動,不是口號
《氣候變遷政治學》作者紀登斯(A. Giddens)說:「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遷是科學界形成的高度共識……人類無法推卸責任,我們應該從個人日常生活做起。比如:不要開休旅車,少開車多走路、多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做好垃圾分類,從個人節能減碳的行為做起。」所以個人、團體要改變日常中的生活習慣,調整行動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我們現在在教室內吹著冷氣固然舒爽可喜,但是在可見的將來,仍是同一批人承受大環境的反撲與浩劫,從「綠色和平」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模型,模擬出「2050臺灣新海線」,若2050年不積極減碳情境下,不只臺灣的海平面上升與暴潮衝擊,雙北、宜蘭地區受水淹的範圍更是怵目驚心。我們沒有任何人願意這樣的情況發生,但是它就是用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在發生!個人、團體、政府的反思和作為實在太少,尤其政府對民眾、企業節能減碳的行動規範,又顯得誇口而漫不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