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佔領後傳入格魯吉亞的大湯包

一般都認為餃子起源於中國,但有學者研究餃子的出現軌跡,其實與蒙古帝國高度重合。(圖/BBC News)

盛夏時節,第比利斯(Tbilisi,格魯吉亞首都 )是個火爐。該城坐落在山谷裏,三面環山,空氣潮濕、悶熱。晚間,僅僅在城裏走走就是件要命的苦差事。

6月的中午,走在街上,你能驚訝地看到一家一家的客人坐在餐廳裏,桌上堆滿了煮得鼓漲的卡里餃(編按:Khinkali,格魯吉亞語為ხინკალი)。每一個幾乎都有網球那麼大。肉泥、香料、香草和軟泥狀的餡料,在湯鍋內煮沸,最終變成面皮內蓬鬆多汁的餡。

通常你看到的都是餐後剩餘不吃的部分:一片片厚厚的、捏扁了的餃子褶,製作卡里餃最後就是在這裏被捏合。當你吃的時候,你抓住這個褶子,吃光其餘的部分,再把褶子扔掉,就像吃許多其它零食一樣。儘管格魯吉亞盛產葡萄酒,但冰鎮啤酒才是夏季卡里餃最佳搭配飲品。

乍一看,幾十個卡里餃的褶子被剩在那裏,說明悶熱的一天裏,人們竟然吃了大量的肉餡、麵糰和肉湯。但是第一口咬到卡里餃時,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人們頻頻光顧。麵皮裏流出的湯汁有一種新鮮出爐的滷肉的美妙口感,讓人感覺舒服,但又不油膩。

如今格魯吉亞的遊客人數激增,比2012年增長了一倍多,去年達到800多萬人次,其中一半人都會前往第比利斯。許多旅客回國後,都會大肆宣傳發現了未被發掘的歐洲偉大菜系,東西結合,包括多汁的炭烤豬肉串(mtsvadi);燉菜,如辣味的阿甲普桑達利(ajapsandali),餐前什錦蔬菜普哈利(pkhali),和每一個餐廳都有的各種各樣的奶酪麵包喀加普利(khachapuri)。

和第比利斯餐館裏的許多食物一樣,卡里餃並非來自第比利斯。要追溯它究竟從何而來,就難免要聊聊這個國家的神奇故事。

在格魯吉亞,食物既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也是該國最受歡迎的文化傳播,它的質量和多樣性在高加索乃至更遠的地區得到了認可。19世紀俄國詩人普希金曾寫道:「格魯吉亞的每一道菜都是一首詩。」今天,如果你問在莫斯科或聖彼得堡有何餐廳推薦,格魯吉亞餐廳可能會出現在名單上,儘管俄格兩國的敵對狀態仍在持續。

20世紀,食品和葡萄酒生產變得標凖化,儘管經歷了幾代人的蘇聯統治,以及20世紀90年代資本主義轉型帶來的貧困,格魯吉亞獨特的食譜還是通過家庭代代相傳。這意味著那些標凖化製作的菜餚並不真正屬於這個不到400萬人口的小國,在格魯吉亞不受歡迎。

有個小故事說,卡里餃起源於第比利斯北部山區,圖舍提(Tusheti)和普沙維(Pshavi)地區的人都聲稱是在那裏發明的。

在圖舍提嚴寒的冬季,氣溫通常降到零下15攝氏度,高加索山脈的村莊被幾米厚的降雪與外界隔絶。在成為餐館熱門菜之前的幾個世紀裏,卡里餃是高加索地區牧人的暖身食品,中間是切碎的羊肉,後來這道菜傳入城市,餡料才變成絞碎的牛肉和豬肉。 (相關報導: 海中雄觀點:歷史上最悲慘的遷徙 更多文章

在第比利斯的索菲亞·梅爾尼科娃(Sofia Melnikova)餐廳,大廚莉娜·埃齊什維利(Lena Ezieshvili)用一份圖舍提式(Tushetian)的食譜製作了第比利斯最著名的卡里餃。這份食譜將七份牛肉和三份豬肉混合,加入香菜、胡椒和孜然。在第比利斯市中心的列奧尼澤國立文學博物館(Giorgi Leonidze State Museum of Literature)後面的院子裏,一個爬滿藤蔓的露台下,侍者們往搖搖晃晃、色彩鮮艷的木桌上端來了卡里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