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法國新創以及深度

法國的深度領域首先是機器人科技。(youtube截圖)

經濟學人最近發表了一篇標題為「深度的興起讓巴黎的新創環境火熱」,不少朋友轉寄給我,開玩笑地問說經濟學人也搞業配文嗎?

坦白說這個玩笑我還挺能理解的,這幾年法國政府的La French Tech在全世界非常用力地行銷法國新創,除了年年擴大CES那一大片粉紅的La French Tech專區,2016年6月底與廣告代理店巨頭Publicis合作在巴黎舉辦的Viva Technology也博得好評,各個重點城市原本就駐在的Business France成員更是全力地促進外國企業和新創與法國的交流。由於我們Hardware Club也是總部在巴黎且全球營運,所以在舊金山、紐約、東京和台北這些我們和La French Tech都很活躍的城市,我們偶爾也會被誤會為是La French Tech的一部分,解釋起來有時候也挺累的。

玩校歸玩笑,經濟學人這樣的重量級新聞媒體自然是不可能搞業配文,而且這個老牌英國媒體對於法國的報導向來以嚴厲著稱,有時我讀著讀著都會覺得是不是有英法情結作祟其中,如果說法國政府真能說動經濟學人寫有違事實的業配文,那我還真想跟這位成功讓帶著金邊眼鏡的英國記者折腰的談判專家交個朋友呢。

事實上法國雖然幾乎完全錯過精實新創的浪潮,在基礎研究上卻從未鬆懈,我們可以說法國的研究一直是圍著深度打轉的,從沒改變過。

法國重視科學和工程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啟蒙時代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法國巨擘為世世代代的法國人種下了「尚智」的傳統。與凡事講求實用和利益的英國人或美國人不同的,即使是今天的法國,你都不難在街頭巷尾遇到對於某些人文科學領域學有專精的小販,我有一次回巴黎就和計程車司機聊普魯斯特,一路從戴高樂機場聊到聖日爾曼。

而法國從北到南的許多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至今仍是各種領域科學家進行博士研究或後博士研究的首選,最近一直被La French Tech當做招牌在各國宣傳的、我們所投資的生化電子鼻新創Aryballe Technologies,就是從簡稱為CEA的法國替代能源暨原子能委員會(Commissariat à l'énergie atomique et aux énergies alternatives)所spin-off出來的深度新創。

那麼為什麼現代大家對於法國的「創新」印象不那麼深,還得靠La French Tech這樣大張旗鼓地宣傳呢?

原因很簡單:法國人討厭銅臭味。

講好聽一點是法國人希望維持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獨立性,講難聽一點就變成自命清高。在法國的餐桌上,你不會聽到人在談錢,因為邊用小銀匙把每一百克要價三四十歐元的魚子醬送進嘴巴邊談怎樣賺錢,是很沒品味的事情。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大革命、馬克思與機器人 更多文章

這也造成法國雖然其實發明過許多科技,但不見得會進一步把它們商業化或推廣,這種「尚智反商」的個性,更是讓這個美麗國家錯過了在2004年由臉書帶起的精實新創大浪潮,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急起直追,催生出BlaBlaCar這樣的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