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校歸玩笑,經濟學人這樣的重量級新聞媒體自然是不可能搞業配文,而且這個老牌英國媒體對於法國的報導向來以嚴厲著稱,有時我讀著讀著都會覺得是不是有英法情結作祟其中,如果說法國政府真能說動經濟學人寫有違事實的業配文,那我還真想跟這位成功讓帶著金邊眼鏡的英國記者折腰的談判專家交個朋友呢。
事實上法國雖然幾乎完全錯過精實新創的浪潮,在基礎研究上卻從未鬆懈,我們可以說法國的研究一直是圍著深度打轉的,從沒改變過。
法國重視科學和工程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啟蒙時代,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狄德羅等法國巨擘為世世代代的法國人種下了「尚智」的傳統。與凡事講求實用和利益的英國人或美國人不同的,即使是今天的法國,你都不難在街頭巷尾遇到對於某些人文科學領域學有專精的小販,我有一次回巴黎就和計程車司機聊普魯斯特,一路從戴高樂機場聊到聖日爾曼。
而法國從北到南的許多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至今仍是各種領域科學家進行博士研究或後博士研究的首選,最近一直被La French Tech當做招牌在各國宣傳的、我們所投資的生化電子鼻新創Aryballe Technologies,就是從簡稱為CEA的法國替代能源暨原子能委員會(Commissariat à l'énergie atomique et aux énergies alternatives)所spin-off出來的深度新創。
那麼為什麼現代大家對於法國的「創新」印象不那麼深,還得靠La French Tech這樣大張旗鼓地宣傳呢?
這也造成法國雖然其實發明過許多科技,但不見得會進一步把它們商業化或推廣,這種「尚智反商」的個性,更是讓這個美麗國家錯過了在2004年由臉書帶起的精實新創大浪潮,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急起直追,催生出BlaBlaCar這樣的獨角獸。
對這個美麗國家以及我們Hardware Club來說的好消息是:隨著精實新創浪潮在2016觸頂並開始修正,深度(deep technologies, deep-tech)重新成為風險資本家投資標的,我們那些嗅覺敏銳的矽谷風險資本家朋友們也開始造訪巴黎或格勒諾伯尋找案源。雖然這代表我們在法國部分的投資會變得更加競爭,但絕對是值得肯定的趨勢。
法國的深度領域首先是機器人科技。聽到這點讀者可能會有點錯愕,因為印象中機器人和法國扯不上邊,工業機器人屬於德國和日本,閱讀更廣泛的人也許會指出中國是工業機器人應用大國,科幻片裡的機器人則是一天到晚在網路上釋放影片嚇人的谷歌Boston Dynamics,關於法國新創的新聞雖然不少,但好像都跟機器人無關啊?
法國的深度領域首先是機器人科技。(youtube截圖)
孫正義先生第一次接觸到Aldebaran Robotics是在2012年,並在當年和隔年進行了投資。在2014年完全併購Aldebaran後,軟體銀行在年底敲鑼打鼓地推出說著日語、可以理解日本式冷笑話的Pepper。軟體銀行的宣傳是如此鋪天蓋地,如此成功,以至於大家都以為Pepper從一開始就是阿本仔,但其實它誕生時說的可是法語呢!
而今隨著Aldebaran Robotics被併購即將滿三年,許多的法國員工也從去年開始陸續離職,我們相當期待投資他們所成立的各種機器人新創。
另外,Bruno曾經告訴我,跟靠輪子走路的Pepper比起來,有著人形雙腳、短小精幹的Nao才是他畢生的心血結晶。名氣遠不及大哥的小伙子Nao,因為可以執行極其複雜的四肢動作,而且具備更高階的人工智慧功能,所以一直是人工智慧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寵兒,被全世界許多研究者採購回去進行編程研究。在Youtube上閱覽率超過一百萬人次的下面這支影片就展示了Nao已經有了自我認知的能力,對看得懂此間邏輯以及其意涵的人來說,這隻影片根本就是恐怖片⋯
既然說到Nao自我認知的功能,就不能不談到法國人在人工智慧那滿溢出來的人才庫。
當臉書在2013年底聘請了紐約大學教授Yann LeCun時,新聞話題都圍繞在臉書進軍人工智慧上,但隨著大眾開始了解這位深度學習領域的巨擘,以及他那散佈在美國和歐陸的法蘭西徒子徒孫們的論文庫,大家才赫然驚覺:法國人在人工智慧上是處於領導地位的!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大革命、馬克思與機器人
|
更多文章
)
其實這並沒有啥好驚訝的,這一波人工智慧的革命基本上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用演算法去解決數據的分析問題,需要的是非常優秀的數學人才。而和整天踢美式足球、STEM學測排名全球倒數的美國年輕人比起來,法國一直都有著數學的傳統。歷史上的法國數學大師包含了帕斯卡、傅利葉、笛卡爾、費瑪、拉普拉斯⋯⋯等族繁不及備載,至今法國人還是很尊敬數學家,火車上也都不時會看到路人甲在玩著報紙上的數字遊戲。
來自法國的Yann LeCun以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論文大幅推進了光學影像辨識技術,啟發了一整代的人工智慧研究者,徒子徒孫裡包含了許多的法國人,導致臉書甚進一步在2015年在巴黎設立了和紐約平行的人工智慧研究室,思科也在同年跟進。
在新創的領域中,法國這些年輕的數學天才們也開始前仆後繼地開創新事業。像是由Julien Lemoine創辦的Algolia以人工智慧提供客製化搜尋服務,Shift Technologies則用人工智慧偵測保險詐領,我們預期會看到越來越多人工智慧的新創在巴黎誕生,而且他們將比傳統法國新創更早進軍全球,因為支撐著他們的是無國界的數學演算法。
除了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外,我們也看到各式各樣的感測器、新材料、能源技術⋯⋯等,在這個美麗的六角國度各個研究機構中誕生。他們也許永遠不會像Airbnb那樣在很短時間內就成長為獨角巨獸,但肯定會吸引到更多矽谷的資本,讓他們的深度有機會比Airbnb更徹底的改變世界!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大革命、馬克思與機器人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