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有暴力行為?在指責教育前,家長先想想是不是做了這件事

遇到一些負面情緒該怎麼辦?大人通常傾向叫孩子忽略或隱藏,但...(圖/pixabay)

未解決、未抒發,甚至沒被自我承認的情緒可能會造成焦慮、爭執或其它更嚴重的後果。一些教育學者認為現在是時候調整教育綱領,在教導孩子識字的同時給予情緒指導。

記得誰教你認清、管理自己的情緒,並在其被激發時給予引導嗎?對於絕大部分的大人而言,答案就和兇手一樣只有一個:沒有任何人。我們是倚靠那些讓人困惑、煩躁不已的情況而習得經驗。縱使駕馭我們內心風景(有晴天有暴風雨)的能力從未被教過 ── 尤其是小學 ── 愈來愈多科學家建議這應該列入課程。他們甚至認為情緒教育和閱讀、數學、歷史、科學等基礎學科一樣重要。

情緒真的很重要嗎?

已有研究指出,情緒管理技巧比較好的學生在校有較好的表現、較好的人際關係,且較不易養成不好的習慣。此外,愈來愈多工作機械化、固定化,培養毅力、壓力管理和溝通等軟實力或許是一個避免未來被機器取代的方法。在美國,在學校教導社交與情緒學習課程(SEL)有成長的趨勢,但這類課程多半強調合作與溝通的「人際技巧」。

孩童大多被教導要忽略或隱藏情緒

「許多西方學者視情緒、脾氣為一種放縱、嗜好或分散注意力的表現。」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的社會學家 Thomas Scheff 說道。他同時也是孩童情緒教學的提倡者。情緒能提供我們對於外在環境的珍貴資訊,但人們往往被教導要屏除情緒在外。然而,隱藏、壓抑一個又一個的情緒是危險的。Scheff 特別指出,男性傾向將羞愧情緒隱藏於憤怒、侵略性甚至暴力之下。

那...我們應該如何開始教導孩子「情緒」這件事?

RULER 最深耕情緒教學的教育計畫之一,這個計畫由來自耶魯情緒智能中心的 Marc Brackett, David Caruso 和 Robin Stern 於 2005 發起。這個長年期計畫已被美國、美國之外的千餘所中小學採用(尤其是 K-8 教育體制的學校)。RULER 是計畫中的五個目標的句首縮寫:Recognizing emotions in oneself and others;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s; Labeling emotional experiences with an accurate and diverse vocabulary; and Expressing and Regulating emotions in ways that promote growth. (相關報導: 為何台灣人實力再強也難出頭天?赴美工程師:美國從小教這件事,我們卻不在乎 更多文章

有效的策略之一

我們可以嘗試教導孩子聚焦情緒底下的真正根源,而非要他們徒然定義自己擁有的情緒。當情緒影響你的時候,認清情緒底下的原因(主題)更能有效緩解情緒。雖然憤怒的原因有很多種解釋,但 Stern 指出,「憤怒」底下的主題是相同的。「憤怒的原因多是受到『不正義』、『不公平』;失望的根源是與期望不符 (unmet expectation);挫折的原因是人們在前往目標的路上受到阻礙。」認清情緒底下的原因能幫助一個人被看見、理解他真正所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