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價格飆升、作物腐爛、各國搶著屯糧:新冠疫情引發全球食品危機

亞洲、非洲兩地因糧食問題發育不良的兒童,佔全球9成。(截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新冠肺炎大流行席捲全球的時點正值糧食大豐收、食品儲備充裕。但突如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限制、運輸中斷和加工癱瘓打亂了全球的食品供應,讓全球最脆弱地區處於尤為危險的境地。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高級經濟學家阿巴暹(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你可能會在有很多食品的情況下遭遇食品危機。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

在很多城市,大米和小麥等主食的價格出現飆升,部分原因是國家急於確保國內充足供應而實施出口限制,因此引發搶購。將農產品從農場運至市場、加工廠和港口的難度因為貿易中斷與封鎖措施而加大,導致有些食品作物在田間腐爛。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同時,隨著經濟收縮、收入減少或枯竭,全球有更多的人缺錢花用。旅遊業或石油等價格正在下跌,依賴這些大宗商品的發展中國家出現貨幣貶值,加劇了這些問題,進口食品更難以負擔。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WFP)首席經濟學家胡笙(Arif Husain)表示:「過去,我們一直在應對的不是需求方危機,就是供應方危機。但這一次是供應和需求危機同時出現,而且是全球性危機。」Husain說:「這使之成為一場史無前例、充滿未知的危機。」

WFP已經警告稱,到今年年底,可能有多達30幾個國家面臨飢荒,可能會將另外1.3億人推向飢餓的邊緣。

在美國等農業生產可以自給自足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影響還很有限。雖然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品項有所減少,肉類加工業也受到一些影響,但並沒有出現重大的食品短缺。

而其他一些國家,有窮國也有富國,則面臨著如何確保國內人口未來幾個月和幾年裡獲得足夠食物的嚴峻挑戰。

南蘇丹是面臨威脅最大的國家之一,該國最近成立一個新的聯合政府,以結束曠日持久的內戰。FAO公布的數據顯示,南蘇丹首都朱巴的小麥價格自2月份以來飆升了62%。當地主食之一木薯的價格上漲了41%。

南蘇丹候任內政部副部長加朗(Mabior Garang)說:「我甚至不願想像情況會有多糟。」加朗還說:「邊境已經關閉,我們國家本地不生產糧食。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我們已經面臨飢荒。如果再加上疫情就太讓人抓狂了。」

根據FAO數據,自今年2月以來,印度金奈的馬鈴薯價格上漲了27%。在緬甸仰光,鷹嘴豆的價格上漲了20%。

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市,廂型車司機阿席夫(Muhammad Asif)說,在疫情爆發之前,他們家每周烹煮兩次雞肉,每月烹煮一次羊肉。他說,現在他們儘量少吃,靠基本的主食維持生存,因為他的收入減少了60%,而當地食品雜貨店的食品價格至少上漲了25%。 (相關報導: 【下班投資學】存股bug無痛神解!想波段30%獲利入袋?高手搭便車3絕招必學! 更多文章

阿席夫說:「這場疫情讓像我們這樣的人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幾個月,人們就會開始從別人那裡搶奪食物、偷東西,來滿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