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害布蘭妮·斯皮爾斯》:一部震撼紀錄片引發的明星文化反思

《陷害布蘭妮·斯皮爾斯》(Framing Britney Spears)道出美國流行音樂天后小甜甜·布蘭妮的傷心往事。(圖/取自BBC中文網、wikipedia.org)

「大家都在談論我的一舉一動,為什麼不放過我?(Everybody's talking all this stuff about me. Why don't they just let me live?)」

布蘭妮·斯皮爾斯(Britney Spears)在她的2004年版單曲《我的特權》(My Preorgative)中唱過這樣一句歌詞。

超過15年之後,一部新紀錄片《陷害布蘭妮·斯皮爾斯》(Framing Britney Spears)在美國推出並上線的一個星期裏,這句歌詞裏的一字一句再度迴響。

這部由《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製作的電影將焦點轉向2007年布蘭妮於公眾面前情緒崩潰之前在媒體那裏受到的對待,以及有關她的成年監護令爭議——這項法律安排使得她對自己生活和演藝生涯的很多方面都沒有控制權。

該紀錄片引發了人們新一輪的批評,關於她在21世紀初的明星文化泡沫裏所受到的對待,並由此激起媒體界的一些靈魂拷問。

「對於布蘭妮·斯皮爾斯身上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都難辭其咎,」上周二(2月9日),英國《魅力》(Glamour)雜誌在Instagram上向布蘭妮致歉的一條帖文這次寫道。

博客作者佩雷斯·希爾頓(Perez Hilton)也作了類似的表示,他說對自己過去的做法「很抱歉」。

在自己上周的播客(podcast)上,希爾頓說:「我過去的言辭和舉動是錯的。我很惡劣、刻薄、殘忍、不管不顧、爛透了。我已經不僅公開地對布蘭妮道歉,而且私下裏也道過歉。」

在這樣的集體反思當中,布蘭妮當年在娛樂媒體機器手中所受到的對待如今看來令人覺得老土過時——但是這種作為明星的歷程真的有改變過嗎?

一場媒體實驗,讓布蘭妮的演藝事業從高峰跌到低谷

明星在人氣處在高峰時受到侵擾並失去隱私,本算不上什麼不尋常的事。

然而,在布蘭妮身上,一個從少女時代起就帶著人為塑造的、被賦予性意味的「鄰家女孩」式天真形象走天下的年輕女性,聚光燈的照耀顯得格外猛烈。

 (圖/取自BBC中文網)
布蘭妮在2000年MTV頒獎典禮上的表演。(圖/取自BBC中文網)

「我們能看到布蘭妮就是一長串女性藝人當中的又一個——從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到惠特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再到艾美·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她們受到評判,不是基於她們創作的作品,而更多是她們在媒體當中被呈現的方式,」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文化歷史學者露茜·羅賓遜(Lucy Robinson)說。

再清晰不過的例子,是2003年布蘭妮接受美國記者戴安·索耶(Diane Sawyer)的電視訪問時發生的事。

「她就像一個實驗室的試驗,被用來測試平步青雲的名氣能有多大的絶緣力,」這名電視記者當時這樣向觀眾說道,「記住一點,沒有高中和大學生活可以來嘗試約會,沒有在寂寂無名之下試錯或做出尷尬選擇的餘地。」 (相關報導: 「厭女社會」如何毀掉一位超級天后?一部揭開真相的紀錄片,讓美國樂壇天王賈斯汀公開道歉 更多文章

儘管表面上有著這樣的認識,但是索耶的提問語調卻是一直持續且帶著責問地聚焦在布蘭妮的情感關係和性生活上,令這個當時21歲的女孩落淚。在訪問的某個時刻,索耶甚至表示,這名歌手「令這個國家很多做母親的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