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到底在紅甚麼?受邀請才能加入、馬斯克也在用,揭它爆紅的3個秘密

Clubhouse到底在紅甚麼?3個原因告訴你!(圖/取自Unslash)

原本只是想要重新整合一下先前陸續寫過的 Clubhouse 心得,結果沒想到就寫了一篇新的。但這樣也好,可以正式移動到下一個有趣的事件了。​

​2020 年 6 月,一款橫空出世的聲音社交應用 Clubhouse 傳出還沒正式上架、使用者才 5,000 人,估值就已突破 1 億美元。時間快轉到 2021 年 1 月,Clubhouse 正式宣布完成 B 輪融資,雖然未透露實際數字,但媒體早已盛傳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

​雖然目前只支援 iOS,Clubhouse 的每週活躍使用者已達 200 萬人,且黏著度很高。2021 年 1 月起,Clubhouse 也正式飄洋過海、在東北亞一帶引爆,上面已可看到相當數量的日本以及中文使用者。​

​究竟 Clubhouse 在紅什麼?以下我將就產品本身、以及產品以外的角度分享使用 10 天後的心得。​

把空間留給聲音​

Clubhouse 是個用起來相當簡單的 App,核心功能為創建房間,然後使用行動設備的麥克風說話。房間可以是私密或公開;說話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說話的當下若聽眾有問題也可「舉手」爭取加入說話的行列。

​Clubhouse 相當刻意地保持極簡本色。例如,整支 App 沒有提供任何聲音以外的互動功能;許多介面的操控方法是得「長按」某個按鈕或圖示才會跳出選單,將畫面元素以及 UI 層次降到最低。​

​此外,Clubhouse 從登入流程開始的摩擦力就極低。收到邀請簡訊後,我花不到 5 分鐘就「覺得」自己已經完整掌握了這支 App,接下來的課題只有「可以用來幹什麼」。​

​最一開始使用的時候,我對 Clubhouse 的「陽春」感到不可思議,頻頻與朋友說:「這竟然是個估值 10 億美元的 App。」使用一陣子後,我佩服它的「極簡」,因為它把所有空間都保留給最重要的主角:聲音。​

限量且殘酷的邀請制​

Clubhouse 的另一個產品設計特點是邀請制。邀請制不稀奇,包括 Gmail 在內的許多產品在最一開始都曾用過邀請制的成長手段。不過,Clubhouse 在邀請這件事上有三個有意思的設計。​

第一,邀請肯定是限量的,而且被邀請者的個人檔案上會永遠留下「誰邀請你使用」的資訊。部分使用者們會戲稱這叫「爸爸/媽媽」,或是「上線」。​

更有意思的這個資訊可被向上追溯,也就是能夠一路看到上一代、上上一代的邀請者,一種「族譜」的概念。因此,當我熟悉 App 後,第一時間就發了邀請給「股癌」,立刻逞了一下當老爸的痛快。​

第二,Clubhouse 的使用者帳號建立在手機號碼、而非常見的電子郵件信箱之上。因此,若要邀請朋友加入,也必須獲得對方的手機號碼、並讓 Clubhouse 存取 iOS 的聯絡簿。​ (相關報導: 爆紅的神祕語音App「Clubhouse」,使用中國「聲網」技術?引發隱私安全疑慮 更多文章

第三,如同 Facebook、Twitter 等產品,Clubhouse 會根據擷取到的聯絡資料建立「社交圖譜」,也就是號碼與號碼之間的連結。通常會記錄在電話聯絡簿當中的電話號碼都是「有關係」的對象;就算是為了邀請而新加的電話號碼,也會因為限量及族譜的設計而被逼著盡量邀請認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