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全球海帶經濟方興未艾。(Pixabay)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想帶你到海邊走一遭,見識你我餐桌上常見的海帶,在西方世界如何從乏人問津的健康食品,搖身一變為全球氣候變遷危機的救星。

·海帶原來是營養又環保的儲碳利器

·在海裡種出一片「森林」的綠色經濟

·半世紀前與後,他們都有海帶夢

不管是麵攤隨意請老闆切的那盤小菜,又或者日式高湯裡絕不可少的那一味,海帶(昆布)都是台灣人習以為常的餐桌風景。長久以來,海藻(海帶)養殖產業集中於亞洲,中國是全球最大海帶產地,不過在歐美國家,近年來可著實吹起一股「海帶熱潮」。

隨著海藻的營養價值、口感與馥郁海味備受吹捧,美國超市貨架上出現含有海藻成分的漢堡排、肉乾、義大利麵,餐廳開始提供海藻沙拉、海藻馬丁尼調酒,海藻製的牙膏、環保吸管等各式產品也層出不窮。但海藻之所以越來越受歡迎,箇中原因絕不只是美味而已。

海藻力量大

長期以來,植樹造林被視為減緩氣候變遷的最佳解,但陸續有研究發現,在海裡養殖海藻,其實是更有效的「儲碳倉庫」(carbon sink,碳匯)——與陸生植物一樣,海藻靠著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生長,卻不佔用寶貴的土壤資源,因此無需與陸上的糧食作物爭地,也無需為其除草、施肥,海帶(海藻的一種)生長速度甚至還比樹木快得多。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更發現,養殖海藻具有抵銷海洋酸化的作用,有助於修復海洋生態系統;而若將夏威夷蓋飯中常見的蘆筍藻(Asparagopsis taxformis)加入飼料中,可使肉牛排放的溫室氣體——甲烷——減少99%。

更有科學家認為,與危害地球環境的肉食相比,富含蛋白質的海藻有潛力成為更環保的食物來源,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的海洋生物學者奧辛加(Ronald Osinga)計算,只要打造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約5個台灣大)的「海藻農場」,就能供給全世界足夠的蛋白質。

海洋生態學家杜阿爾特(Carlos Manuel Duarte)更認為,到了2050年,人類若要以不傷害地球的方式餵飽所有人口,只有一個辦法——擴大海藻養殖規模。

逆轉暖化的水下森林

隨著海藻的種種益處引起學界、商界的濃厚興趣,首富貝佐斯的「​地球基金」(Earth Fund)與全美各大學的「海援計畫」(Sea Grant Programme)都投入資源研究海藻。

據統計,全球約有48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適合養殖海藻,是適合種植植物土地面積的6倍。十年間,全球海藻產量翻倍成長,2019年的市場估值高達596億美元(新台幣約16.6兆),也吸引越來越多新血加入商業海藻養殖產業。從沙烏地阿拉伯、澳洲到美國,都有新創企業瞄準海藻的潛力,開發海藻作為飼料、生質能源、生物塑膠(bioplastics),並對「氣候經濟」的商業前景樂觀以對。 (相關報導: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更多文章

將鏡頭轉向美國緬因州,新創公司「Running Tide Technologies」的願景格外引發關注——每年在海上部署數百萬個綁著海帶的浮標,浮在海面上的海帶,將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數個月後,變得太重的海帶將在洋流與水壓的作用下沉,形同將攜帶的數十億噸碳排量儲存在深海底,生物分解的浮標則將自行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