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世界走走》今天離開波斯灣,往北走入巴基斯坦「鷹獵」現場。當地的波斑鴇不僅是傳說的「壯陽神鳥」,還是維繫邦誼的重要潤滑劑,但這種鳥兒的外交功能正如牠們的數量一般急劇下降。
- 把保育類動物當成「貢品」鞏固外交關係,你願意嗎?
- 海灣公子哥的狩獵遊戲,變成巴基斯坦重要金援來源
- 工具人白當了?疫情危機中,阿聯工作簽照砍不誤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旁吉古爾縣(Panjgur)——
沙漠中駛來幾輛高級SUV,停入營地。幾位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的男子走進營帳。他們是為了「鷹獵」(falconry)而來,這種獵捕文化在中東、中亞與南亞廣受歡迎,男子身著白衫、騎著駿馬,臂上還棲著英姿煥發的老鷹,相當有男子氣概,特別受到海灣石油國的王公貴族喜愛。
不過,正式上場的畫面遠遠沒有這麼帥氣,阿聯男子抵達獵場時,已有許多巴基斯坦人等候。他們熱情招呼貴賓,帶出事先訓練有素的獵鷹;就連最重要的獵物——波斑鴇——都是由服務人員先抓起來,最後一刻才釋放出籠,豪氣的鷹獵變成一場安排好的追逐遊戲。
鷹獵文化已經存在至少千年之久,但這種「一條龍」服務發展不到半世紀。BBC報導,在官方鼓勵下,當地建立好幾個「鷹獵營地」,專門接待海灣來的王室成員。近70歲的營地主漢尼夫(Haji Hanif)指出,單一營地至少讓35名當地人維持冬季收入。
漢尼夫整個家族都在營地工作,服務項目很完善,年輕男子負責照顧獵鷹以及訓練用的鴿子,其他人負責種植阿聯王室喜愛的檸檬樹、維護阿拉伯式的奢華帳篷,甚至長年幫忙照顧多達20輛高級SUV車,一切都是為了讓王室成員在狩獵季「賓至如歸」。
The falcon is the national bird of the UAE, symbolizing force and courage. Relish the art of falconry in the UAE.#LiveUnforgettable #WaldorfAstoriaDIFC pic.twitter.com/Tr9oI6zWgM
— Waldorf Astoria DIFC (@WaldorfDIFC) February 17, 2019
巴基斯坦這麼殷勤的理由,當然不止因為海灣王室的貴族身份。身為擁有2億人口的開發中國家,大量巴裔移工在海灣產油國工作,光在阿聯就有150萬人;若將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合併計算,巴裔移工每年匯回家鄉的薪水高達90億美元(約台幣2550億元),是該國第二大外匯來源。
對巴基斯坦而言,沙烏地與阿聯是重要的能源進口國,也是最慷慨的鄰居,每年都捐贈大筆金援,建起無數的學校、醫院與基礎建設。巴基斯坦自然必須好好鞏固邦誼,鷹獵就是打好關係的方式之一。
早在1973年,巴基斯坦開始以官方名義邀請兩國的王公貴族進行「鷹獵之旅」,那年也是俾路支省分離主義衝突暴增的年代,因為在荒漠紮營的風險增加,政府就鼓勵民間經營高級營地,滿足富鄰居的愛好,也讓鄉村地區獲得更多經濟來源。獵場所在地區有不少學校和醫院都是海灣王室所興建,雖然招不到教師也沒有醫生,但漢尼夫豁達表示,這樣已經很好了:「酋長只能蓋房子,不能保證招得到人,那是地方政府的工作。」
有需求又有供應,鷹獵行程看似皆大歡喜,但故事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讓阿聯男子趨之若鶩的波斑鴇(Asian houbara bustard),其實是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的易危物種,現有成鳥數量不超過7萬隻。 (相關報導: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 更多文章 )
根據IUCN介紹,波斑鴇的分布地從西奈半島延伸至蒙古一帶,每年冬天會遷徙至南亞地區。在阿拉伯文化中,波斑鴇的肉據稱有壯陽效果,是獵人垂涎的主要目標,狩獵者捕獲這種長達60公分以上的大鳥後,會直接在營地宰殺煮食,用最新鮮的肉「補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