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哈特(Car Hart)(Eileen Barroso@Wikipedia /CC BY 2.0)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與各位探討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毒品

·使用毒品是犯罪?「海洛因教授」不以為然。

·嚴刑重罰懲治毒品,恐怕只會掩蓋根本問題。

·美國掃毒戰爭四十年,一個族群的慘痛經驗。

卡爾.哈特(Car Hart)生長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花園市(Miami Gardens)一個貧窮、混亂、犯罪猖獗的郊區,一個非常符合世人刻板印象的黑人家庭──父親酗酒又家暴成性,母親後來成為單親媽媽。哈特從小混跡街頭、惹是生非,很快就開始沾染甚至販售毒品,許多同儕不是鎯鐺入獄,就是橫死街頭。

卡爾.哈特(Car Hart)是懷俄明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1998年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2009年成為這所常春藤盟校第一批黑人終身教授之一,主要研究精神作用藥物(psychoactive drug,包括非法藥物──毒品)的生理、心理與社會效應,拿到數百萬美元的聯邦政府研究經費。

從街頭混混到常春藤盟校教授

看到這裡,讀者一定了然於心,這兩位哈特是同一個人,他的人生似乎可當成「流氓教授」之類的勵志故事:出身社會底層,一度誤入歧途,幡然悔悟向上,經歷化為研究……。但實際狀況要更複雜一點,哈特教授與其說是勵志楷模,不如說是離經叛道;近年他從研究學者轉型為公共知識分子,爭議性有增無減,還有人稱他為「海洛因教授」。

對於「海洛因教授」這樣的稱號,哈特應該不以為忤,甚至卻之不恭。因為哈特作為美國社會的公知,他最具爭議性的主張正是為毒品去污名化、合法化:不僅限於許多國家與美國30多個州已經合法化或除罪化的大麻,還擴及海洛因、嗎啡、古柯鹼等惡名昭彰的「硬性毒品」(hard drug)。事實上,哈特認為毒品根本沒有軟性、硬性之分,合法化或除罪化的改革不能只做半套。

大聲疾呼之餘,哈特更身體力行,透過今年1月出版的新作《成年人的毒品使用:在恐懼的國度追尋自由》(Drug Use for Grown-Ups: Chasing Liberty in the Land of Fear)做了另類的「出櫃」:坦然表明自己過去4年多來,一直以「負責、節制、目的明確」的方式定期使用海洛因,追求一種鎮靜、舒壓的狀態,認為有助於自己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哈特並強調,每個成年人都應該擁有「追求快樂與自由」的權利。

身體力行成為「出櫃」的海洛因使用者

哈特也批評美國社會、學界與政界過度強調毒品造成的傷害,一般人對毒品與毒品使用的理解有許多誤區與盲點,其實美國約5000萬名毒品使用者的經驗大部分是「正面的」。他以飲酒做比方,喜好杯中物的人不可計數,但會喝出問題的只是少數。除了自身使用經驗,哈特長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實驗,近距離觀察毒品使用者的身心狀態,並借鏡歐洲國家的他山之石,堅信一個毒品使用者仍然可以做理性的選擇、過正常的生活。哈特希望自己的親身示範能夠鼓勵其他毒品使用者「出櫃」,讓世人對他們改觀。 (相關報導: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更多文章

在社會政策領域,《紐約時報》形容哈特發起一場「對抗掃毒戰爭的戰爭」(war on the war on drugs)。毒品與犯罪、貧窮早已結下不解之緣,但哈特認為毒品不是犯罪與貧窮的原因,而是其病徵。聚焦於「打擊毒品」只會讓人忽略更重要的種族歧視、經濟不平等、高失業率、教育資源匱乏等更為根本的社會問題。換言之,毒品成了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