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世界走走今天帶各位探討「疫苗民族主義」如何耽誤全球──包括台灣──的防疫工作。
·疫情有如照妖鏡,照見人類劣根性。
·病毒常會有變種,民族主義亦如是。
·富國自掃門前雪,終將遭疫情反噬。
新冠肺炎大流行為人類社會帶來劇烈變化,也衍生出許多新詞彙,有些已融入生活如「social distancing」(社交疏離),有些是當務之急如「flatten the curve」(壓平曲線),有些好氣又好笑如「covidiot」(新冠白癡),當然還有近來在台灣膾炙人口的「校正回歸」(backfill)。「vaccine nationalism」(疫苗民族主義)這個新字則是新冠病毒揭露的人類「劣根性」,也是台灣至今無法獲得足夠疫苗關鍵之一。
病毒經常會出現「變種」,民族主義也是如此。2020年,「疫苗民族主義」隨著疫情延燒而猖獗。富裕的工業先進國家面對疫情,挾其雄厚的國力(財力)與大藥廠談判,大肆搜刮其未來生產的疫苗,完全不顧其他國家(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的防疫需求;這就是所謂的「疫苗民族主義」。
只有頭等艙乘客才能拿到氧氣面罩?
固然,「國不為己,天誅地滅」,然而奉行疫苗民族主義的國家吃乾抹淨不留餘地,自掃門前雪之外還把掃帚全部買走;這不僅是為富不仁,在公衛與經濟層面也是不智之舉:鄰人的門前雪、瓦上霜日積月累,往往會引發威脅整個社區的危機。
疫苗民族主義歪風的「首惡」自然是任內高唱「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他的聯邦食藥署(FDA)高級官員馬克斯(Peter Marks)如此辯白:當客機的機艙失壓,氧氣面罩落下,你當然是先戴上面罩再去幫助別人。問題在於:如果只有頭等艙的乘客才能拿到面罩,這樣對嗎?
當然不對。根據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最新估計,目前全球採購疫苗89億劑,高收入國家拿走47億劑(53%)訂單,有些國家的訂購數量是其人口的好幾倍;世界衛生組織(WHO)領銜推動、旨在照顧中低收入國家的COVAX機制只分到11.2億劑。截至5月下旬,全球至少接種1劑疫苗的民眾有55%身在富裕國家,絕大部分是北美洲與歐洲國家。

COVAX「今年底之前至少20億劑」目標落空
儘管去年8月時任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高調訪問台灣,儘管台灣輿論界不少人跟著川普撻伐世衛,但台灣至今拿到的72萬6000劑疫苗全部來自COVAX。各方原本寄望COVAX能對治疫苗民族主義,照顧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競標疫苗的小國,但川普政府拒絕參與,美國直到拜登(Joe Biden)總統上任才加入。結果就是,COVAX目前只為參與國提供了6900萬劑疫苗,「今年底之前至少20億劑」的支票確定跳票。 (相關報導: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 更多文章 )
世衛日前指出,目前供應給低收入國家的疫苗只佔全球總量的0.3%,許多貧困國家連第一線醫護人員也未能接種,完全得不到保護。世衛呼籲疫苗不虞匱乏的富國,與其為低染疫風險的兒童和青少年接種,不如提供給COVAX幫助窮國,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