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疫情期間在家慶祝國王節(Koningsdag),攝影師從窗外拍下全家福,窗台上放著玩偶,響應「尋找泰迪熊」的街坊活動。(Irene 提供)

病毒面前,人人平等?顯然不是。我們已經知道,疫情會加劇階級不平等。但不僅如此,在不同國家,疫情蔓延的時間先後不同、病毒變種不同,造就每個地區的資訊、知識、應對經驗有著巨大落差。我們暫時稱之為「疫情時差」。

當台灣還在慌亂迎接他國的昨天,前人已開始踏向大疫後的明天。這一次,世界走走陪你跨越時差,採訪世界各地的台灣人生活故事,看看不同時區的人們為疫情做了哪些準備、又付出過哪些代價。聽他們述說自身的有用經驗,也分享許多以前不知道、經歷過才能重新體會的動人故事。

希望這些「跨時差」經驗,也能讓在台灣剛踏進「疫情時區」的我們,帶來更多安心的能量。

她在荷蘭,與十幾個中小學生共度1年。

Irene

居住國/城市:荷蘭海牙

年齡:46

狀態概述:2014年全家隨科技業的先生外派荷蘭,家有中學生兒子+小學生女兒,2020年開始在荷蘭的英國學校擔任中文教師。

家庭管理的要訣:固定時間集合,把目光分給家人

去年2月底,我們全家到義大利度假,當時荷蘭才剛出現第一起病例,還覺得病毒離我們很遙遠,沒想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荷蘭政府3月中宣布封鎖,我在英國學校教中文的工作才剛開始,有些學生還沒見過真人一面,就開始線上教學。

我家中兩個孩子(中學生兒子+小學生女兒)其實沒有特別憂鬱,常常用視訊跟朋友聊天,小四的女兒還在雲端跟同學共享檔案做簡報,他們的數位能力我不擔心。

開始網課之後,荷蘭小學的放學時間從下午三點提前到中午,剩下的時間可以用放牛吃草來形容。說實在,網課很難不分心,青少年要建立自律和時間管理的能力,我兒子在學校時,不能把手機帶進教室,在家也比照辦理。

我很推薦荷蘭公共電視台每晚7點播出的兒童新聞,用15分鐘講完世界大事;新聞還會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介紹小朋友怎麼做病毒測試、有同學確診怎麼辦、其他小孩在疫情期間都玩什麼遊戲,讓孩子覺得他們不孤單。我家的小四生在封鎖期間學會打麻將,中學的兒子還自己架了個網站。

荷蘭封鎖最嚴格的時候,全家只有一人能外出採買、晚上八點就宵禁,我們家採取軍事化管理,雖然平時各自待在房間工作、上課,但每天中午和傍晚會固定集合兩次,全家總動員做家務,此外,也把目光分給家人。

用餐時,我家也盡量一人一盤,除了避免共食的防疫考量以外,也能觀察自己吃了多少——疫情期間,人類彷彿回到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層,想辦法把自己餵飽,也會多喝兩杯犒賞自己的努力——我後來就開始落實168斷食法了。

看好了台灣,世界示範了一整年

目前為止,荷蘭算是經歷三封三解,我和我老公也準備接種疫苗,感受到世界上新遊戲規則開跑了。前陣子網路上瘋傳「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的口號,但世界其實也在示範給台灣看。我常在想,歐美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發疫苗,也花了差不多的時間規定人民戴口罩,這段時間的經驗還是值得台灣參考 (相關報導: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更多文章

20211224-荷蘭政府下達的第一條防疫規定是:不准握手、不准親吻彼此。(Irene 提供)
荷蘭政府下達的第一條防疫規定是:不准握手、不准親吻彼此。(Irene 提供)

過去一年來我最深刻的體會是,每個人對防疫的底線、標準都不一樣,多點尊重或體諒,不要管別人要不要戴口罩,多想想自己可以怎麼過。可以在家關起門找個屬於自己的小角落,拿杯茶、看看書或滑手機也好,照顧一下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