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簡單:靠著三個低成本的整體市場指數基金,從過往績效表現來看,絕大多數共同基金的投資人,績效表現優於一般投資人。
我將從頭開始與你分享一些多年來,我費盡千辛萬苦才學到的投資經驗。是的,我並非投資專家,但卻想與你分享我所看到的世界。
繁華二十世紀的特點在於股市一片榮景。道瓊工業指數從1920 年的低點 66 點,開始上漲到 1929 年的最高點 381 點。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美國史上最可怕的熊市。道瓊指數下跌了89%,一直跌到 1932 年的低點 41 點(若下跌 89%,代表需要上漲 909%才能恢復元氣)。如果你把財產全壓在股市裡,這暴跌的熊市對你而言將是場災難。
我出生於 1924 年,第一支開放式共同基金麻州投資信託基金( Massachusetts Investment Trust),也是在該年成立。和共同基金極為相似的,在當時被稱為「投資信託基金」。 1929年,我的祖父克里斯多福.庫姆斯( Christopher Coombs)曾是當時全球最大投資信託基金─聯合創始人企業( United Founders Corporation)的三大巨頭之一。早先被稱為投資信託基金,後來改稱為「共同基金」,我想我與基金的關係,必定就是我與生俱來該走的路。
1929 年美國開始了長期且可怕的大蕭條。失業率從全國勞動力的 3%,上升到 25%。超過 8500 家美國銀行倒閉。那時沒有像現在有政府提供的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為大多數的存款提供 25 萬美元的保險。在那可怕的大蕭條時期,許多人因銀行倒閉而失去終身積蓄。
我的父母在波士頓郊區擁有一家餐廳。因為經濟不景氣,能夠負擔得起外出用餐的人也大幅減少。隨著餐廳顧客愈來愈少,我的父母只好關閉餐廳。由於沒有其他收入(當時沒有社會福利金和失業補償金),我們一家人搬離波士頓,搬去祖父在邁阿密的濱海豪宅。但幾年後,祖父和聯合創始人企業都破產了。他的房子被法院法拍賣掉,我們被迫搬進邁阿密的一個小公寓。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都是意想不到的衝擊。
經驗傳承:100%的股票投資組合是非常危險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從邁阿密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人壽保險銷售員。在互惠人壽保險公司( Mutual Benefit Life Insurance Company)擔任業務,在所有新進員工裡,我是佼佼者,我開始認真賺錢。仗著我對股票的一知半解,我和其他朋友一起加入新成立的股票投資社團當會員。這個社團是由巴赫公司( Bache & Co)的股票經紀人所成立。我們的想法就是,每個成員每月捐出 50 美元來購買個股,而標的是我們三人自創的投資委員會所精心挑選的個股。投資社團裡的成員一開始非常樂觀,也受到巴赫公司股票經紀人激勵,很快的,他成了我們的「朋友」(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所謂好的業務,就是要試著成為你的朋友)。不幸的是,我們投資社團的選股能力不足,儘管我們認真分析個股,但最終才了解,我們的股票報酬(扣除隱藏的經紀成本後)表現仍不及整體股市。於是我們終結了投資社團的實驗。
經驗傳承:股票經紀人是不可以相信的,也絕對不會是你的朋友。
投資社團解散後,我覺得靠自己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所以繼續買賣個股。過了幾年,事實證明我在選擇個股的操作,甚至比當時投資社團的投資委員會還差強人意。但幸運的是,這徹底結束了我想靠買賣個股去打敗市場的想法。
你不可能每週只花幾個小時研究股票,就想要與那些畢生職涯都在研究股市的頂尖知識分子匹敵。─大衛.史雲生,耶魯大學首席投資長
經驗傳承:避免投資個股。
投資個股的失敗經驗,讓我下定決心要找到更好的投資方法。我開始定期去圖書館大量閱讀投資相關書籍,學習如何「打敗市場」。
圖書館裡有著數十種金融期刊。當時最受歡迎的金融期刊是兩週出版一次的《共同基金之展望》( Mutual Fund Forecaster),它列出了數百支共同基金,並顯示它們過去各個時期的績效表現。這個雙週刊會提供建議買進最佳績效的基金,以及賣出績效最差的資金。因為推薦的原因看起來似乎很合理,於是我也訂閱了雙週刊,開始投資共同基金,並傻傻的聽從期刊的建議而操作了幾年。讀者應該猜得出來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的投資組合還是表現得不如市場,聽從期刊建議的計畫,最終宣告失敗。
經驗傳承:過去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
大多數的金融期刊都是由推崇市場擇時理論的作家所撰寫,他們相信(或他們假裝相信)自己可以預測牛市和熊市。通常,所有探討市場擇時理論的書看起來都預測得很準確,但其實作者是選定某一段期間的表現,來符合他們預測的結果。我決定給市場擇時理論一次機會,我遵循了期刊中各種市場擇時理論給出的預測建議,又操作了幾年。讀者應該又猜到了,我的成績並不理想。我投資的基金績效依舊落後市場,而遵從建議賣掉的基金,通常還表現得比較好。
進入金融業這行將近 50 年,我還沒看過有人使用市場擇時理論而成功的,甚至我的朋友也沒聽過他們的朋友,有靠此理論而成功的。─傑克・柏格
經驗傳承:訂閱金融期刊是浪費金錢,而市場擇時理論並不管用。
無所畏懼的我,這次抱著「打敗市場」的實驗,是研究大型晨星共同基金報告書。那厚達六英寸( 編按:約 15 公分)且每兩週更新一次的報告書,在多數大型的圖書館裡都可以找到,但後來改成電子書,不再以印刷形式發行。
透過研究共同基金過去的表現,我發現到晨星選出表現最好的那些五星級基金,最後,排名都會掉到倒數幾名吊車尾,這就稱做「回歸均值」( reversion to the mean)。在投資界,這就相當於萬有引力,隨著時間推移,牛頓的高飛股或股票共同基金將會下跌。這讓我大開眼界,因為閱讀大多數報紙和雜誌上的所有共同基金排名,我以為我要做的就是投資前幾名的共同資金,來「打敗市場」。不然這些基金排名還有什麼參考意義?(答案就是:不要再相信報紙和雜誌)
(相關報導:
為何越來越多人放棄基金,選擇投資ETF?內行人揭背後原因,直接少賺38萬美金
|
更多文章
)
2002 年,當傑克.柏格正在為他將於芝加哥舉辦的晨星投資會議上發表的演講「 The Telltale Chart」( 編按:該圖表是用來比較證券的表現,也被稱為價格相對〔 price-relative〕或相對強度〔 relative strength〕圖表)潤飾時,我坐在他旁邊。本次主題演講,傑克用了許多圖表佐證,談了回歸均值等議題。他的演講讓所有參加會議的人收穫滿滿,並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根據過去的績效表現來投資基金,是投資人所做出的最愚蠢的事情之一。─傑森・茲威格(Jason Zweig),《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經驗傳承(再次強調):過去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
1986 年間,我們將家族的證券投資從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轉移至領航集團,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決定,因為我們原來的證券經紀人是來往許久的朋友,他有時會邀請我們搭乘他美麗的帆船去航行(但我現在意識到了,這其實也是我們付的錢)。離開美林證券之後,我們之前的證券經紀人當然再也沒有邀請過我們去航行。
回顧過去,離開美林證券並轉移到領航集團,是我們做出最好的財務決定。
經驗傳承:避免跟隨知名昂貴的股票經紀人,即可避免其操作所隱藏的費用。
我藉著領航集團的免佣基金( no-load funds;編按:一般銷售佣金或稱基金手續費,就有分前收、後收和遞延三種)且低手續費來打敗市場,我們累積了 16 支當時績效非常好的領航集團基金(主要是主動型管理基金)。若我們投資的其中一支基金表現不佳,我會替換成績效表現更好的基金。當時我並沒有想到,我都買在高點而又賣在低點。理所當然,我們的投資組合還是落後了市場。
經驗傳承:買高賣低是一種失敗的投資策略。
1994年,我很幸運的讀了柏頓・墨基爾( Burton Malkiel)教授的著作《漫步華爾街》(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和約翰・柏格的第一本書《柏格談共同基金》。這兩本書像盞明燈似的照亮了我,徹底改變了我自以為是的投資模式。基於學術研究,他們兩位都說服了此書作者泰勒變成指數信仰者(「指數化」是指擁有某個類別的所有股票,而不是挑選單支個股)。
我收藏並閱讀柏格先生所寫的每本書。我相信傑克不僅帶領我進入三基金投資組合的領域,也讓我擁有舒適的退休生活。我總是跟朋友說:「我的房子是拜傑克所賜!」我相信我的許多朋友和柏格頭信徒,也都會說出跟我一模一樣的話。而我們所做的,就只是遵循簡單的柏格頭投資哲學:
柏格頭投資哲學
1. 制定可行的計畫。
2. 儘早開始投資。
3. 切勿承受過多或過少的風險。
4. 多樣化投資。
5. 永遠不要試圖猜測市場。
6. 盡可能使用指數型基金做為投資工具。
7. 維持低成本支出。
8. 降低交易付出的稅金。
9. 簡單投資。
10. 堅持到底。
作者介紹|泰勒・雷利摩爾(Taylor Larimore)
在柏格頭論壇裡,是每個人渴望學習追尋「柏格頭投資心法」的精神領袖,傑克.柏格也封他為「柏格頭之王」,他曾擔任國稅局的稅務官、南佛羅里達州中小企業管理局財務部主任,以及戴德郡(Dade)住宅金融管理局局長,金融職業生涯整整七十年。他是《鄉民的提早退休計畫》(The Bogleheads’ Guide to investing)和《柏格頭的退休計畫》(The Bogleheads’ Guide to Retirement Planning)的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