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佛洛伊德的童年創傷理論(此概念散見於他的多篇理論當中),從壓力的角度來看,童年的壓力創傷會對人造成巨大影響。在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進化中,人們的求生策略會被固定下來,並於日後發揮重要作用。
簡單來說,在安全的養育方式下,例如在一個穩定的撫養者或社會群體照看下成長,人就有更大的機會存活;大腦可健康地發育,並配合需要持續進化,這些都是由於我們和父母、撫養者建立了最基本的連結。而不安全的養育方式,則是導致童年創傷的主要原因。
在人類進化歷史上,壓力最初與個人受到威脅、獲得食物和性伴侶相對困難有關;如今則演變成與父母或孩子分離,以及與社會支持分離相關。因此,不安全源自壓力的不安全童年依戀連結增加了壓力、啟動了免疫系統,進而導致疾病。
在大腦中,這些連結的影響是這樣產生的: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從杏仁核接收到壓力訊號;前額葉皮質最重要的部位是前扣帶迴皮質,負責感知分離痛苦資訊、決定採取行動以達到依戀(Attachment)結果;這些隨著痛苦出現的認知及情緒資訊,會讓人體再一次感知、產生對安全的依戀,也就是大腦會感知到現在是安全的;與此同時,前扣帶迴皮質和其他內側前額葉皮質區亦會重新讓杏仁核平靜下來,告知威脅已經消失了。
童年受過的傷,會在基因裡留下標記
不安全的養育方式,容易讓人產生不安全的童年依戀,並增加成年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例如憂鬱症、焦慮症和情緒障礙等。除此之外,不安全的依戀形式還可能導致有害的適應行為,例如吸菸、酗酒等。相較於此,安全的社會支持和充滿同情心的愛,則能帶來帶來健康的支持性依戀,可緩解壓力引起的代謝磨損,讓人較不容易生病。
近期,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神經外科研究員利賈.帕培爾(Ligi A.Papale)和同事們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敘述了經歷創傷的兒童基因功能的差異和問題產生的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觀察到壓力兒童組與正常兒童組之間的基因差異。DNA的甲基化會影響DNA穩定性,並引發D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等的改變,進而干預基因表現。
而在DNA甲基化的過程中,環境變化亦會改變DNA甲基化水準,若換成口語一點的說法,就是你的經歷可以改變體內的DNA甲基化水準。DNA甲基化並不會改變DNA主鏈,但DNA甲基化的存在卻會改變你DNA的使用方式,以及是否表達或表達多少基因。
當時,研究人員蒐集並分析了二十二名九∼十二歲女孩的唾液樣本後發現,在一百二十二個基因中,壓力大的兒童的DNA甲基化與壓力小的兒童不同。後續研究人員又研究了基因的表現方式,發現共有超過一千四百個基因表現出與女孩承受壓力相關的表現差異;其中包括十二個甲基化不同的基因。而這些甲基化不同的基因和基因表現差異,明顯地出現在影響情緒和精神疾病的基因裡。 (相關報導: 姿勢會透露你的文化和專業背景!研究顯示:身體記憶會讓人不知不覺展現自己的真面目 | 更多文章 )
另外,該研究還發現,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甲基化和基因表現的差異持續存在。大約在十年後,基因組中仍能發現一些標記,告訴人們童年曾經歷過的創傷。這項針對童年創傷的研究結果,可視為佛洛伊德童年創傷理論的科學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