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個需要信仰安慰的靈魂如何壓制? 普立茲獎得主張彥:中共對宗教的打壓只會適得其反

2001年普立茲獎得主、《紐時》記者張彥談中國宗教現況。(李忠謙攝)

長期關注中國宗教現況的《紐約時報》撰稿人、2001年普立茲獎得主張彥來台分享他的新書《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暢談他對中國宗教現況的觀察。目前旅居北京的張彥16日受訪時直言,目前中國有信仰的人口粗估大約4億,但中共政府短期內不會對宗教鬆手,為了讓所有宗教都收入政府的領導下,更可能加強打壓的力度,但他也質疑中共手段恐怕只會適得其反,「中國內有幾千個教會,真的可以全部打壓嗎?現在的政府特別有自信,可能會加大力道吧,但這樣結果會比法輪功更慘。」

普立茲獎得主、《紐時》記者張彥。(李忠謙攝)
2001年普立茲獎得主、《紐時》記者張彥。(李忠謙攝)

張彥(Ian Johnson)1980年代曾先後在北京和台北留學,精通中文;1994年至2001年間,則擔任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2001年因報導中共對法輪功學員的迫害,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目前則為《紐約時報》的撰稿人。他觀察到,自從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共對宗教的打壓明顯加重,這一兩年對宗教更加敏感,甚至在2017年推出新的規定,目標是將所有宗教都收入政府的領導下。

從鴉片戰爭的「毀廟辦校」、90年代「氣功熱」到如今的「毀教堂辦廟」

自由之家中國宗教報告:中國加大壓制力道,強拆教堂十字架(AP)
中共政府加大宗教管制力道,強拆教堂十字架(AP)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心靈精神的復甦,其規模有如十九世紀美國的『大覺醒』宗教運動。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因為劇烈的社會與經濟變遷而徬徨不安。」在《中國的靈魂》中開宗明義的一段話,點出在經濟掛帥、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中國人民對於精神依託的渴望卻往往被忽略。張彥從清代的鴉片戰爭開始爬梳宗教在中國社會的跌宕起伏,當時康有為等知識份子認為,宗教的迷信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因而發起「毀廟辦校」運動。這種反宗教思潮在中共建政後達到高峰,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傳統宗教和廟宇幾乎被破壞殆盡。文革後才開始有限度地允許宗教存在,80年代改革開放後,經濟的成長、政策的鬆綁,致使人民追尋心靈層面的價值,因而在90年代中國宗教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也帶動了「氣功熱」。

1999年鎮壓後,610辦公室焚毀法輪功書籍(ClearWisdom.net@Wikipedia/CC0)
1999年鎮壓後,610辦公室焚毀法輪功書籍(ClearWisdom.net@Wikipedia/CC0)
1999年,法輪功學員在哈爾濱雙城區展開修煉活動的場景(Wikipedia/Attribution)
1999年,法輪功學員在哈爾濱雙城區展開修煉活動的場景(Wikipedia/Attribution)

然而90年代末期,法輪功在北京的抗議事件後,引發中共對宗教的警覺並加強控制,習近平上任後對宗教的限制、干預增加,但整體而言官方對道教、漢傳佛教、民間信仰,普遍仍採取扶植態度,對於「外來宗教」如基督宗教(新教與天主教),以及伊斯蘭教等則是加強打壓,「以前是毀廟辦校,現在是毀教堂辦廟」。 (相關報導: 「與其在學校學怎麼當記者,不如到一個好的編輯部工作」普立茲獎得主張彥:這是一門需要實踐的技藝 更多文章

打壓穆斯林、基督宗教只會適得其反

自由之家中國宗教報告:中國加大壓制力道,強拆教堂十字架(AP)
中共政府加大宗教管制力道,強拆教堂十字架(AP)

張彥認為,北京對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的戒慎防範,主要是憂心傳教士、教廷等外部勢力藉由宗教影響中國內政,而伊斯蘭教則因為涉及民族問題,必須加強控管。然而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壓迫穆斯林,透過在新疆設置再教育營、禁止包頭巾等方式,打壓伊斯蘭教發展,只會適得其反,迫使溫和的穆斯林投入極端主義者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