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專文:在中國─尋找天堂

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這些民主化運動最終將會為更廣大的轉變奠定必要的基礎。宗教建構了一套道德規範框架,以及正義、公平、品格等人人都渴望的精神標準,這遠高於任何短期、狹隘的政治目標。(AP)

倪老曾經告訴我一件事,他說妙峰山上那些了不起的香會,都是不受政府控制的。這話說得一點也沒錯,就如同在過去這一年來,大多數我所接觸、採訪的人們,他們的精神生活也是獨立的。然而國家力量在他們的生活當中無所不在,而且試圖想要吸納、控制人們的生活。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想要擁有強有力的國家體制,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毛澤東去世、黨內溫和派於一九七○年代末上台掌權後,試圖以放鬆管控來贏回民心。他們的目標是全力推動經濟發展,放任民眾做任何他們想做的,只要不挑戰中共的一黨專政,便不加干涉。

這段改革年代就這樣如火如荼地展開,並一直延續到二〇一〇年前後。在這段期間,觀察家都相信(或至少是盼望),國家對社會的鬆綁能無止盡的維持下去,最終在中國創造一個自由社會。這種思維與冷戰後瀰漫全球的樂觀氛圍是相呼應的,自由與民主在世界各處落地深根。即便在中國發生了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經濟改革與科技的進步似乎都即將為社會帶來開放。事實上,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社會整體而言確實越來越自由。政府扮演著一定的推波助瀾的角色:在反省蘇聯解體的原因時,中共總結改革開放其實有助於政權的穩定,因為它能促進繁榮,並因此瓦解反對力量。

習近平2日在人民大會堂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美聯社)
作者認為,也許是因為中共領導人意識到,自由化再進展下去,將會危害他們的統治,因此政策急遽轉彎。(美聯社)

然而,就在這時,政治風向突然驟變。也許是因為中共領導人意識到,自由化再進展下去,將會危害他們的統治,因此政策急遽轉彎。連溫和派的批評都被禁止,網路言論被嚴格控管,社會運動必須為政府所用,否則將被嚴厲打壓。原本旺盛的民間力量現在噤若寒蟬。

不過,在宗教與信仰的領域,政府採用的是一條較艱難的方式,也就是攏絡招安,而非鎮壓掃蕩。它也相當精明地利用了過去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早就習慣的一套宗教與政治、國家的觀念與詞彙。這股趨勢看來還會持續下去,而中國共產黨,如同過去數世紀以來的中國執政者,將會繼續試圖主導,或是主宰中國人的道德生活。

道教、佛教與民間信仰等中國「傳統」宗教,可能會在這股潮流中成為受益者。對國家來說,這些宗教比較聽話,因此得到相對多的空間,不過還是會確保它們遵循政府政策。妙峰山上的香會信眾與山西道教徒的案例很有參考價值:儘管他們面臨了很多挑戰,但整體來說政府是支持他們的。

這不意味著中國將來會變成另一個俄羅斯,有一個宣揚民族主義的國教,而且國家領導人還經常會上教堂,也不意味中國共產黨會變得像是印度的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那樣,致力於將印度改造成一個印度教國家。 中共的目的在於掌權,但它還沒有虛弱到需要明目張膽地將宗教工具化。然而,就像過去的王朝,中共一定會積極推展它認可的信仰形式,藉此它將取得仲裁這個國家的道德與精神價值的權力,如此一來,它的地位將穩如泰山。 (相關報導: 華為何以遭到圍剿?問題癥結不在華為本身,而在他們背後的中國專制政府... 更多文章

20180310-310西藏抗暴日59週年遊行,一名藏人拿著達賴喇嘛的頭像。(甘岱民攝)
中共一定會積極推展它認可的信仰形式,藉此它將取得仲裁這個國家的道德與精神價值的權力。圖為西藏抗暴日59週年遊行,一名藏人拿著達賴喇嘛的頭像。(資料照,甘岱民攝)

國家對若干宗教日漸增強的支持,和下列兩種趨勢產生衝突。首先是逐漸增強的外國關係。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政府樂見宗教向海外拓展,這有助於中國軟實力的增長。譬如說,由於佛教信仰的復興,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佛教國家之一,並使江蘇無錫成為世界宗教論壇的永久會址所在地。中國政府也贊助國際道教論壇,並且舉辦國際會議。然而,中共還是擔心外國勢力的介入。中國天主教與梵諦岡教廷、藏傳佛教與達賴喇嘛領導的西藏流亡政府、穆斯林與全球「穆斯林共同體」(ummah) 與新教徒的全球運動網絡,凡此種種,都讓中共寢食難安。一旦這些群體的人數擴增,我們可以預見信徒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將會日益加深。現在回顧起來,在習近平之前的幾任中國領導人,採取了異常寬容的宗教政策。對政府來說,當前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一方面控管宗教,維持各宗教均衡的態勢,一方面又不觸怒其信徒,讓他們對政府離心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