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美國國家安全白皮書對上中共二十大─如何避戰謀和?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左起:李希、蔡奇、趙樂際、習近平、李強、王滬寧、丁薛祥。(資料照,美聯社)

21世紀本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國際政治、社會、經濟有著高度的連結,但隨著本世紀的霸權美國、新興強權中國、舊時代強權俄國同時不滿當下的世界局勢時,意味著更多的地緣政治角力。

全球化的反義詞就是地緣政治,地緣政治的反義詞就是全球化;當大國開始積極布局屬於自己的地緣戰略時,世界將動盪很長一段時間。有別於當前執政黨較為親美的戰略方針,馬前總統日前不斷提倡「避戰謀和」,但在兩強高度對立之下要進行避險對於小國來說具有相當困難度,然而只要未來執政黨懂得外交斡旋、談判,肯定能保中華民國免於兩強衝突,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

本文將針對中共二十大與白宮發表的國家安全白皮書進行中美雙方對於國際情勢的評析,同時提出避戰、謀和的實際做法。

一、白宮國家安全戰略白皮書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於喬治城大學公布2022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白皮書(頁尾附上全文與中文懶人包),以下為筆者觀察的重點整理:

(一)與去年公布的戰略安全指南大同小異

認定中國為最大的挑戰者,同時盡可能的包圍、圍堵中國,表示這是「民主與獨裁之間的抗爭」,希望大家與美國站在自由民主的一邊。用新冷戰宣言來形容拜登的國家安全白皮書在適合不過。

(二)認知到用民主來吸引國際盟友圍堵、孤立中國的不切實際

1.拜登政府時期的美國國際領導力下滑非常明顯,單論較為抗中的印太地區想要組織IPEF與CHIP4都不成,印度近期立場搖擺,與中俄眉來眼去,印太戰略是否萎縮成亞太不是不可能;日韓領導人在民調遭到重創後外交上也較為鴿派,不直接表明站在美國的圍堵圈。實在難以想像拜登在今年陸續在歐洲、非洲、南美洲、中東等地區發起圍堵的成效,不要說圍堵、孤立中國,把區域國家團結在一起都有困難。

2.打臉過去的自己,拜登說要團結民主對抗獨裁,結果今年自己主動跑去比中共更獨裁的沙特王儲會面;是怕人們忘記獨裁的沙特是美國在中東重要的盟友嗎?不只被自己打臉,更被沙特擺了一道,過去堅若磐石的盟友拒絕聽從美國指使,堅持不增產石油;更在OPEC+宣布減產石油,拜登政府除了震怒之外表示將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制裁,完全不掩飾自己霸權主義的行為。

(三)科技圍堵

拜登似乎有意是到美國國力的下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因此在孤立政策失敗下決定從國內法開始著手,隨著晶片法案的出土,毫無疑問將影響中國高科技產業,有效的對中國高科技進行打擊;然而這也導致晶片產業鏈股市下滑,也嚴重傷害美企;這招自損800殺敵1000的招數的成效如何將決定蘇利文口中「未來關鍵十年」。

(四)民主圍堵改成共同圍堵

去年的戰略指南與今年白皮書唯一不同點在於過去強調民主價值同盟,拜登似乎發現這一年來圍堵的成績相當糟糕,因此改為只要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國家都可以是美國的合作夥伴,共同面對中國這個地緣政治挑戰。

前總統川普的國家安全白皮書是直接直指中共為企圖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科技等與美國價值觀對立的「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s);蘇利文在演講中先是說中國為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Geopolitics),緊接著又說「新冷戰」時代已經結束;這是非常矛盾的,地緣政治挑戰一詞本就富有濃厚的冷戰色彩;蘇利文知道嗎?他當然知道,但硬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符合民主黨過去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