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韓的「轉型正義」,大家應該都知道當今大韓民國的政壇大老無論朝野都是過往日據時代的「親日派」之後。這個事實也讓不是韓國人的我們容易產生一個誤區,那就是以金九為首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抗日派」是在戰後與「親日派」之間的鬥爭失敗了,且「親日派」又得到了美國支持,才導致南韓變成今天這個模樣。
此種黑白分明的「二分法」,其實過度簡化了南韓戰後各派系之間殘酷的政治鬥爭,因為同屬「親日派」的南韓元老們之間未必都合得來,「抗日派」也並非都是鐵板一塊。而且從戰後佔領南朝鮮的美軍角度出發,其實「抗日派」遠比「親日派」還要政治正確。大韓民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總統李承晚,雖然與金九派系不同,卻也是流亡海外多年的「抗日份子」。
「親日派」在南韓的真正掌權,嚴格來講是從朴正熙1961年透過軍事政變上台執政才開始的。朴正熙確實是滿洲國軍出身的「親日派」代表人物,可是他的上台卻不能簡單解讀為「親日派」戰勝「抗日派」。因為「抗日派」的失敗其實淵自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及光復軍系統人馬彼此之間的不團結,他們的垮台其實早在朴正熙上台以前就已經註定了。
過去大家都認為,金九在1949年6月26日被刺殺,幕後就是「親日派」所為,卻忽略了最有可能刺殺金九的幕後大元兇李承晚其實是「抗日派」。李承晚到底有沒有下令除掉金九?這是一個筆者無法回答的問題,可是他將金九「大韓民國國父」頭銜拔除,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那麼又是誰把這個頭銜還給了金九呢?不是別人,正是「親日派」出身的朴正熙。
李承晚與金九一起拜會霍奇將軍,從這張照片來看,美軍在佔領南朝鮮之初其實是與「抗日派」關係比較好的。(作者許劍虹提供)
美軍扶持「親日派」嗎?
根據美國左派學者康明思(Bruce Cummings)的說法,1945年9月8日成立的美軍南朝鮮軍政廳刻意扶持「親日派」打壓民族主義派,以確保南韓能在戰後成為美國的附庸國。海峽兩岸更將這個陰謀論加油添醋,認為美國此舉是為了要打壓以金九為代表的「親中派」,以確保朝鮮半島戰後不會落入蔣中正的勢力範圍之內。
事實上執行南朝鮮佔領任務的霍奇(John R. Hodge)將軍,依據麥克阿瑟將軍的指令是傾向於扶植李承晚與金九等「抗日派」回南朝鮮執政的。不要忘記美國也與日本打了足足四年的戰爭,怎麼可能會對「親日派」情有獨鍾?日軍在戰場上拒不投降,動不動就發動萬歲衝鋒,甚至於以神風特攻隊實施自殺攻擊的陰影還留存於美軍心中,不可能會刻意扶持「親日派」掌權的。
至於防止蔣中正影響朝鮮半島就更好笑了,當年蔣中正如果沒有美國幫忙的話,不要說台灣和南海諸島,就連首都南京都沒有辦法接收,怎麼可能把影響力投射到南韓,甚至於挑戰美軍?筆者熱愛中華民國,肯定蔣中正領導抗戰的卓越貢獻,但兩岸中國人實在是沒有必要自我膨脹到這種地步,因為當時的中華民國不只沒有與美國抗衡的實力,蔣中正更沒有要與美國對抗的想法。
(相關報導:
罷王之戰》白目的王浩宇偷偷打好幾通求救電話
|
更多文章
)
雖然美軍沒有扶持「親日派」掌權的想法,可是軍政廳確實留用了不少過去朝鮮總督府時代的朝鮮籍雇員。美國為南韓打造的國家警察隊,也多為過去殖民時代的朝鮮籍日本警察。他們因為受過更高的教育,掌握更多技術,又能維持社會穩定,所以被霍奇將軍保留下來。不過這些人僅是維持國家正常運作的「肌肉」,並非領導國家整體走向的「大腦」。
金九早年從事抗日運動,本來就是以從事暗殺等恐怖活動而聞名,他其中的得意之作就是1932年的虹口公園爆炸案,炸死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白川義則大將和上海日本居留民團團長河端貞次等要人,可沒想到他會在勝利後以同樣手段對待同胞。(作者許劍虹提供)
自砸招牌的金九
麥克阿瑟與霍奇將軍的終極目標,其實還是要扶持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人馬主導南韓甚至整個朝鮮半島。畢竟中華民國親美,所以追隨中華民國成立的大韓民國也勢必會是個親美國家。一個以中華民國為核心,涵蓋大韓民國與菲律賓共和國的亞洲共同體,能有效協助美國遏阻蘇聯赤化並且瓦解大英帝國,更加符合美國的亞太利益。
流亡美國多年,看似應該要比金九親美的李承晚,本應該是霍奇將軍優先支持的對象。然而正是因為李承晚待過美國,他在華府擁有比金九更為廣泛的人脈,比如中央情報局大老古德菲勒(Millard P. Goodfellow)以及後來在艾森豪時代出任國務卿的杜勒斯,都是李承晚的強力支持者。他們的存在,給人在南朝鮮的霍奇將軍施加不少政治壓力,讓霍奇將軍更加厭惡李承晚。
所以其實剛開始,霍奇將軍是比較傾向扶持金九而不是李承晚上台。不過為了彰顯民主作風,駐韓美軍不可能只單方面押寶李承晚與金九等流亡海外的抗日人士。套一句台灣的慣用語,他們不是「半山」,就是「外省人」,其實並不能完全代表南韓本土民意。於是霍奇將軍也扶持宋鎮禹、金性洙等本土精英組成韓國民主黨,形成與李承晚、金九相互制衡的力量。
宋鎮禹與金性洙在1919年的三一運動以前,都是主張朝鮮脫離日本獨立的政治異議人士。不過在日軍發動武力鎮壓之後,他們轉而以消極合作的態度配合日本殖民統治,所以被金九視為廣義的「親日派」看待。金九不認為「親日派」有資格與自己爭權利,操起了他日據時代的老本行,以暗殺手段除掉了宋鎮禹。
戰後南朝鮮民族主義思潮高漲,民意主流也不允許與日本有過合作記錄的人在台上執政,因此這段時間彼此爭權奪利最激烈的,其實還是李承晚與金九這兩個「抗日派」。至於由「親日派」組成的南韓軍警,則只能在兩派人馬的鬥爭中「選邊站」,有的支持李承晚,有的支持金九。一個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池青天與李範奭等金九帶出來的光復軍人馬,反而始終追隨的是李承晚。
二戰時在金九麾下,指揮韓國光復軍第2支隊的李範奭,在光復後反而比較支持李承晚,可見戰後初期南韓內部的派系之爭並不涉及「親中」、「親美」、「抗日」或者「親日」。(作者許劍虹提供)
「親美派」與「親中派」之爭?
從光復軍系統人馬多數支持李承晚,並且在1948年8月15日後紛紛出任大韓民國政府與軍隊要職的情況來看,「抗日派」的內部鬥爭顯然不涉及「親美」與「親中」之爭。因為當時不要說整個南韓了,就連中華民國政府本身也親美,怎麼會出現親中的與親美的大打出手呢?其實就跟今天台灣的統獨之爭差不多,大家主要爭的都還是權力,不是意識形態或者國家該追隨哪個老大。
金九在光復初期的主張,也是希望中美兩國能夠合作,將遺留在東北的關東軍和滿洲國軍組織起來推翻北朝鮮的金日成。南韓的兩個「抗日派」,直到1948年以前都沒有「反美」的問題。日本投降後,雙方的共同敵人反而是主張長久託管朝鮮半島的蘇聯。要等到霍奇將軍妥協,承認自己無法從蘇聯手中奪回北韓,主張大韓民國在38度線以南獨自建國後,金九才與美國分道揚鑣。
(相關報導:
罷王之戰》白目的王浩宇偷偷打好幾通求救電話
|
更多文章
)
當然所謂的分道揚鑣,終極目標也是為了爭權奪利,希望能爭取南韓的右翼民族主義者支持自己,唾棄唯「美國爸爸」馬首是瞻的李承晚。既然霍奇將軍主張永久分隔南北韓,金九的反制作為就是主張南北韓和平統一,並接受金日成邀請前往平壤展開南北韓談判。此舉不只讓美國徹底拋棄金九,也讓他失去了中華民國政府支持。
要知道,當時國共兩軍正在東北大打出手,北韓還暗中為中共的東北野戰軍提供援助,金九此舉違反的不只是美國利益,同時也影響中華民國的戡亂戰局。1948年7月11日,時任中華民國駐韓公使的劉馭萬曾經拜會金九,轉達蔣中正期許金九與李承晚合作反共抗俄的意見。不過此舉仍無法動搖金九反對李承晚政府的決心,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將他放生。
李承晚與麥克阿瑟將軍的關係看似緊密,實際上也是各懷鬼胎,南韓在他的領導下,與美國之間的蜜月期維持不到10年。(作者許劍虹提供)
逐漸失去美國支持的李承晚
到底是誰暗殺金九的?對此當時擔任南韓憲兵司令的張興在回憶錄中表示殺手安斗熙是受國防部長官申性模指示下手的,而美軍陸戰隊出身的米爾利特(Allan R. Millett)上校,則認為真正的幕後元兇是申性模的前任,而且還一度兼任國務總理的李範奭。而且李範奭還在金九被刺殺前一天的1949年6月25日辭去國務總理一職,讓他的嫌疑性更大。
抗戰時在中國出任光復軍參謀長的李範奭,戰後一直以右翼反共領袖的身份追隨李承晚,還組織由「脫北者」組成的西北青年會在社會基層對抗南朝鮮勞動黨的滲透。他對自己的老長官跑到北韓去與金日成把酒言歡,顯然是比李承晚還要更加不能忍受的,才為此痛下殺手。如果李範奭不是幕後指使者,我們也別忘記申性模同樣是日據時代流亡英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人馬。
所以刺殺金九的元兇無論是誰,那都是「抗日派」內部的爭權奪利所導致。其實就跟台灣的白色恐怖,一樣是外省人內部的權力鬥爭一樣,並不太涉及「親日派」或者本省人。可是李承晚上台後,大韓民國與美國的關係卻沒有更加改善。先是美軍1949年6月撤出南韓,只留下了500人左右的美軍顧問團協助大韓民國國軍備戰。
李承晚則一如失去大陸後的蔣中正一般,試圖以武力實現南北韓統一,並時常與美軍顧問團團長羅伯斯(William L. Roberts)將軍發生衝突。後來韓戰爆發後,大韓民國國軍在戰場上被朝鮮人民軍打得抱頭鼠竄,更讓美國人懷疑他的領導能力。不過就如艾森豪總統所言,李承晚「是狗娘養的,但是我們的狗娘養的」,他終究還是唯一能團結南韓反共勢力的領袖。
1949年8月,蔣中正訪問南韓,並與李承晚在鎮海展開會談。當時李承晚還對剛剛敗給共產黨的蔣中正語帶不屑,可沒想到他在南韓卻沒有辦法如蔣中正一樣總統當到最後。(作者許劍虹提供)
李承晚時代走向終結
然而李承晚與美國的矛盾,卻並沒有隨著韓戰局勢的曲緩而削減。美國的戰略目標是維持現狀,並希望利用蘇聯領袖史達林去世的機會讓戰俘遣返問題在有利於聯合國的情況下平穩解決,然後就此結束韓戰。可李承晚卻對武力反攻北韓一事不死心,而且還為了破壞聯合國軍與中共、北韓之間的談判,故意將中韓兩國的反共戰俘偷偷釋放。
此舉激怒了中共,於1953年6月份發起電影《金剛川》的金城戰役,重創了在美軍幫助下重建的大韓民國國軍。此舉導致主張停戰的美國與主張繼續北進的李承晚關係瀕臨破裂,李承晚更以拒絕在《韓戰停戰協議》上簽字以表達抗議。雙方雖於1953年10月簽署《韓美共同防禦條約》,可彼此的關係真的也是「回不去了」。
(相關報導:
罷王之戰》白目的王浩宇偷偷打好幾通求救電話
|
更多文章
)
自視為「大韓民國國父」的李承晚,不只沒有放棄以武力推翻北韓,還在韓日關係正常化一事上不斷與想要搓合中日韓三國共同反共的美國作對。他不只拒絕與日本建交,還多次派出大韓民國海軍扣押,甚至於砲擊在南韓周邊海域活動的日本漁船,使反共陣營內部出現裂痕。日本也以南韓不斷製造摩擦為理由,尋求與蘇聯、中共以及北韓交往的彈性空間,讓美國政府非常頭痛。
在美國與中華民國的出面協調下,李承晚與日本政府展開過四次會談,卻因為無法在戰爭賠償、獨島主權、漁業與在日韓僑問題上達成共識,每一次都是以破局收場。日本為了討好蘇聯與中共,甚至還在1959年將75,000名在日韓僑遣送回北韓,非常不給李承晚面子。而李承晚如此堅持反日姿態,卻也沒有讓他在南韓挽回失去的民心。
李承晚在韓戰結束後,變得日益驕傲又不可一世,任意逮捕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政敵。然而李承晚又不像在台灣的蔣中正一樣,有留學蘇聯的蔣經國以史達林手腕肅清政敵,最後的結果是導致他成為另外一個「獨裁無膽,民主無量」的脆弱獨裁者。在幾次試圖暗殺政敵失敗後,他終於因為無法因應來自民間的龐大壓力而被迫下台,結束了南韓歷史上的「李承晚時代」。
滿洲國陸軍官校不只培訓朝鮮民族主義者,也暗中培養共產主義者,朴正熙戰後初期參加南朝鮮勞動黨,可能與他在滿洲國軍的經驗脫離不了關係。(作者許劍虹提供)
朴正熙時代的來臨
結束了「李承晚時代」後,失去領導中心的南韓一度陷入混亂,先後出現過許政與尹潽善兩任弱勢總統。如果再加上總理張勉,他們通通都如宋鎮禹等韓國民主黨領袖一樣,是在三一運動之後被迫與殖民當局合作的消極「親日派」。可以說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人馬對南韓的領導,其實已經隨著李承晚的下台而走向結束。
這三位文人領袖,雖然執政的手段比金九、李承晚還要溫和,但他們過去在日據時代的「黑歷史」,還有軟弱的作風都不符合那個時代南韓民族主義者的需要。於是給當時還只是釜山軍需基地少將司令的朴正熙逮到機會,以發起軍事政變的手段取得政權。先是擔任兩年的大韓民國國家重建最高會議議長,然後再於1963年宣佈建立大韓民國第三共和,當起了終身總統來。
研究朴正熙的美國學者埃克特(Carter J. Eckert)認為,朴正熙等戰時加入日軍,尤其是志願進入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就讀的朝鮮精英,內心並不是真的效忠日本或者信仰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相反的,他們是希望透過日滿軍隊這個管道學習軍事知識,為日後的獨立做準備。包括共產主義、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的思想,也都能在滿洲國陸軍官校學習到。
曾經就讀師範學校的朴正熙,將他對朝鮮社會的瞭解和軍校學習的知識整合起來,認為美式民主價值無法將大韓民國打造成一個富強的國家。所以他在上台後,以威權統治搭配日本時代的統制經濟治理南韓,不只把社會秩序穩定了下來,還讓大韓民國有了成為亞洲四小龍的基礎。今日南韓成為東北亞經濟大國的基礎,通通都是由朴正熙打下的。
站在我們外人的角度來看,朴正熙確實享有類似李光耀和鄧小平的歷史地位。他們都給南韓、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帶來了經濟發展,卻又到死都不願意推動民主改革,稱得上是「亞洲價值觀」的堅強守護者,而不是如蔣經國那般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擁抱西方民主價值。不過真正讓朴正熙至今在南韓社會獲得廣泛肯定的原因,還是在於他一手建立了專屬大韓民國的民族主義論述。
(相關報導:
罷王之戰》白目的王浩宇偷偷打好幾通求救電話
|
更多文章
)
朴正熙能順利上台執政,最大關鍵還是在於他將自己塑造成金九的革命傳人,從而能夠詮釋大韓民國的民族主義與建國神話。(作者許劍虹提供)
金九的正統繼承人
如前面所言,金九「大韓民國國父」的頭銜,曾經在李承晚執政時期被李承晚給奪去。李承晚下台後,這個頭銜並沒有被馬上歸還給金九,而金九在大韓民國空軍服務的兒子金信,也長年生在被暗殺的恐懼之下。朴正熙雖然手中握有軍政大權,可是他在上台之初最缺乏的就是東方人所極為看重的「民族道統」。
他不只參加過滿洲國軍,在朝鮮光復之初還一度受哥哥影響參加過南朝鮮勞動黨,以「匪諜」身份滲透到大韓民國國軍中展開顛覆行動。可見朴正熙早年的經歷,跟台灣的李登輝還真的是有點類似。幸運的是,逮捕他的南韓將領白善燁唸在兩人都是滿洲國陸軍官校出身的份上,選擇對朴正熙網開一面,才有南韓後來的漢江奇蹟。
光經濟繁榮並不足以讓朴正熙取得南韓人民的認同,所以他在1962年召見金信,以向金九頒發大韓民國建國勳章的方式,將「大韓民國國父」頭銜還給了金九,為韓國建國的歷史打下基調,成為戰後南韓民族主義的奠基人。自此以後,朴正熙順利成為了金九的繼承人,並透過此一特殊身份於1965年完成了與日本的邦交正常化,讓自己靠兵變建立的政權獲得美國認可。
至於金信這個潛在的挑戰者,朴正熙處理起來手段也相當高明,那就是直接把他派到台灣去維繫大韓民國與中華民國的關係。金信過去在中國時曾參加過中華民國空軍,並且被蔣中正視為乾兒子看待,所以把他派去台灣本來就是順利成章的事情。當然把金信流放到台灣,也意味著國內不會有人再挑戰朴正熙金九傳人的地位。
朴正熙固然有他的缺點,而且這些缺點也導致了他悲劇性的下場,可是大韓民國卻是在他的領導下才重新返回國際舞台!(照片來源:白宮/作者許劍虹提供)
值得台灣人學習的典範
朴正熙以金九傳人的身份,重新建立了南韓的民族主義論述與對外政策。他效仿金九過去在中國時同時與國共兩黨領袖往來的態度,推行起目的在於與蘇聯、中共和解的北方政策。然後從1971年開始,他又掌握到美國與中共即將和解的國際潮流,率先與金日成展開紅十字會談判,走的遠比金大中、文在寅還要前面,不愧是兩韓和解的先鋒。
不過朴正熙也絕對不是完人,他因為對權力的過度堅持,遲遲不願意開展政治改革,最終無法處理好與美國的關係,還為此慘遭部下殺害。可即便是如此,今天他仍是韓國主流民意公認的南韓現代化之父,當前大韓民國的國璽與國徽都是傳承自第三共和國時代的設計。就連當年被朴正熙迫害的金大中,回憶起朴正熙的成就也是讚嘆不已。
如今大韓民國的掌權者們,無論是執政還是在野黨,多數也如朴正熙一樣是「親日派」的後代,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或者光復軍等抗日歷史沒有淵源。然而無論如何,今日大韓民國的歷史法統是傳承自臨時政府,大韓民國國軍則傳承自韓國光復軍。國家也好,軍隊也罷,都不能夠沒有一個象徵法統的歷史根源,所以不動搖臨時政府與光復軍的歷史為南韓左右兩派的「最大公約數」。
中華民國的招牌比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兩岸與海內外華人心中可能更具法統代表性,畢竟這可是中國5,000年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且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新加坡共和國還有菲律賓共和國等亞洲周邊國家的誕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歷史淵源,還是美國內定的「自由中國」。如此獨一無二的歷史遺產,應該得到今日台澎金馬民眾的珍惜。
(相關報導:
罷王之戰》白目的王浩宇偷偷打好幾通求救電話
|
更多文章
)
早期的李登輝總統,如朴正熙瞭解臨時政府法統般知道中華民國遺產的重要性,所以他不只沒有否定中華民國的憲政,還大力推動兩岸的和解與交流。後來是為了短視的政治鬥爭,才不智的推動「去中國化」政策,導致今天台灣人國家認同上的混亂。雖然今天台灣藍綠政治人物,絕大多數已經與民國38年以前的歷史無淵源,但切忌不可「去中國化」,更不可「去民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