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只是Maker—台灣發展3D列印產業的政策問題

MOSA國際創新創業活動,參與廠商展示3D列印出步計馬達。(林韶安攝)

近年來3D列印技術在全球快速發展,2012 年3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更以「第三次工業革命」來預測3D列印技術將帶領人類進入「製造數位化」的時代。而伴隨著3D列印而廣為大眾所熟知的,還有「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隨著自造者運動成為大眾創新的代名詞,3D列印似乎也成為創新的顯學。但深究3D列印技術的本質和參照各國發展3D列印產業的現況,3D列印技術不僅僅只是Maker,我們必須要面對3D列印技術衍生的相關問題,規劃更完善的產業政策,才可能發展出具有國際競爭力3D列印產業。

3D 列印技術的發展,一般認為可以回推到1984年Charles Hull開始研發3D列印技術,並創辦世界上第一家3D列印技術公司3D Systems。198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Emanuel M.Sachs和John S.Haggerty等人陸續在美國申請多個3D印刷技術的專利。但直到3D列印技術20年的專利保護期陸續到期後,3D列印技術產業才有爆炸性的發展。從技術面來看,3D列印是由快速成形技術(Rapid Production)所衍生出的,包括了不同的技術、不同的製造原理、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的生產方法和設備。常見的技術包括:選擇性雷射燒結(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熔融沉積模式(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光固化立體成型(Stereolithography,SLA)、積層實體製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LOM)等等,每種技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整體而言,3D列印的優勢在於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並快速的製造少量零件,而且無需大型廠房,相對而言和傳統製造業的生態和生產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FDA日前核准了全球首批3D列印藥丸。(取自推特)
美國FDA去年核准了全球首批3D列印藥丸。(取自推特)

3D列印技術和一般傳統製造業另一方個最大的不同,在於開源硬體(Open Source Hardware)。開源硬體的觀念來自資訊領域的開放原始碼軟體,是指將產品設計文件的來源代碼由設計者、製造者、消費者在共享社區內共同分享,如此將可能達成製造成本降低、產品完全客製化、製程簡化而形成製造業的新革命。只要透過開放原始碼硬體平台、3D印表機,還有透過群眾募資平台進行募資,透過知識分享和實體互動,使用小成本就能進行小規模製造。因此3D列印產業是包括設計、程式軟體設計、材料、機台製造、生產製造、服務管理等一系列科技的產業;不僅包括科技的創新,也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而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事實上來自生產模式的革新。而「自造者運動」就是利用開放資源、鼓勵人人都可捲起袖子,進行「小製造」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重視國防智財權有助推動國防產業 更多文章

3D列印技術漸趨成熟,蘋果申請「3D彩色列印方法和設備」專利。(資料畫面,取自維基百科).JPG
3D列印技術漸趨成熟,蘋果申請「3D彩色列印方法和設備」專利。(資料畫面,取自維基百科)

目前許多國家紛紛投入3D列印產業,但因為國情不同,發展的方向與內涵也略有差異。例如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3D列印設備美國以振興製造業為主要目標:總統歐巴馬透過推動全國製造創新網路 (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簡稱 NNMI) 振興製造業,NNMI 機構為公私合營合資的機構,國防部、能源部、商務部、NASA 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都有資金投入,目標在能夠創新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以縮小研究與商業間的發展鴻溝。歐巴馬在提振經濟與創造就業機會的國情諮文中,更提出了10 年資助 10 億美元給 15 個 NNMI 機構,而首座設在俄亥俄州的製造創新中心就是研究3D列印技術。日本則是以將不同新科技相互合作與發揮產學合作優勢為基礎:在2013年經濟產業省提出的3D列印推動方向中,提出將透過社群網路掌握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與偏好的大數據,設計與開發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原型產品為目標;並運用3D列印技術製作產品模型進行市場測試。日本並發揮其在產學合作的專長,以學校做為培育人才與支援中小企業的平台,補貼大專院校導入3D列印設備,以2020年完成全球最先進工業用3D列印技術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