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紐約的《美聯社》總部有一面「榮譽牆」,緬懷自1846年創社以來,為了新聞工作而不幸殉職的記者。11日,《美聯社》舉行了一場遲到68年的紀念典禮上,正式將1951年遭中共處死的記者饒引之的姓名列於牆上。
在中國1950年代的反美氛圍下,饒引之堅守新聞工作崗位,卻因《美聯社》記者身分被中共打成間諜與反革命分子,在1951年遭到處決,去世時年僅40多歲。然而,饒引之的事蹟一直以來不為他的老東家所知,直到他的家人於去年寄信給《美聯社》(AP),這段在混沌時局下被遺忘超過一甲子的悲傷故事,才得以重見天日。
據《美聯社》報導,饒引之曾於1920年代赴美就讀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聞學院,10年後回到中國教授新聞學並創辦英文報紙。身材高大又博學的饒引之懷著滿腔熱血投入新聞行業,並致力於現代化中國的新聞學。
68 years ago, China’s government executed @AP correspondent Y.C. Jao for doing his job. Today, his elderly son and daughter traveled from Asia to AP HQ for a ceremony to remember their father alongside other colleagues who died covering the news. https://t.co/Lu9UnsJAWK
— Ted Anthony (@anthonyted) December 11, 2019
對新聞的熱忱帶他走向死亡
經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大使推薦,饒引之到了《美聯社》南京分社上班,在時任社長托平(Seymour Topping)的帶領下,開啟他在《美聯社》記者生涯。然而,饒引之的自由派觀點引來中共猜忌,對新聞的熱忱最終反帶他走向死亡。
饒引之是托平在南京的助手,但1949年中共建政後,當局開始驅逐《美聯社》的美國記者,他們被迫離開中國,轉往台灣與當時的英屬香港,托平也不得已捨棄在南京的崗位。1949年9月,托平離開中國,把南京分社的鑰匙留給饒引之。但據饒引之的兒子饒健(音譯,Rao Jian)所述,饒引之選擇留下,是因為他完全沒有感受到生命威脅,反而視他自己為新中國政府與《美聯社》之間的橋樑。
托平則在他的書《在冷戰前線》(On the Front Lines of the Cold War)寫下,由於中共在內戰期間的「解放」言論,饒引之剛開始樂觀看待中共即將掌權的事實。托平追憶:「但當中共開始緊縮言論自由,饒引之也開始謹慎發表反對言論。直到我要離開南京時…共產黨已經不信任他。」
「為外媒工作的中國人必須更加小心」
饒引之的長子饒健(音譯,Rao Jian)表示:「我不知道為何父親要留在南京,但他持續為《美聯社》報導新聞,我記得他用打字機印下一個個英文字母。他每周完成一篇報導,然後將報導透過郵件寄至《美聯社》香港分社,而他也從郵件獲得每月150美元的薪水。」

1950年1月,饒引之曾代表《美聯社》前往北京與中共官員會面,請求給予托平簽證,讓他能留在中國工作,但結果並不順利。饒引之隨即寫信給人在香港的前美聯社上海分社社長漢普森(Fred Hampson),表達他的憂慮:「我必須告訴你事實,北京並不喜歡美國記者留在中國…長期以來激烈的反美宣傳已對中國人民產生影響。」 (相關報導: 全球10位「狀況最危急」遭迫害新聞工作者,31歲中國獨立記者黃雪琴位列第一 | 更多文章 )
他在信中又說:「當一位外國記者必須小心行事避免遭到驅逐,但一個為外媒工作的中國人必須更加小心,他雖然不會被驅逐,但更慘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他身上。」不幸的是,這番悲觀言論居然就應驗饒引之往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