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台灣關係法》42年後「戰略模糊」該退位了?

拜登的亞洲政策還在形塑中,對台「戰略模糊」是否該修改也引起辯論。(美聯社)

42年前的今天,1979年4月10日,在美中建交3個月後,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簽署了《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就在《台灣關係法》周年前一天,美國國務院發佈聲明指出,新外交指南將「鼓勵美國政府與與台灣交往,反應出我們深化的非官方關係」。聲明指出新指南著眼於台灣是個蓬勃的民主政體,也是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伙伴,並且是國際社會良善發展的力量。

國務院強調,放寬與台灣交往規範符合雙方非官方關係,並讓行政部門得以明確地有效執行由《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所指導的 「一個中國 」政策。

42年來,《台灣關係法》成了美國對台關係最重要的國內法依據,但其中提到有關台灣安全的部分,最明確的表白只是「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grave concern)。」怎麼「關切」?會不會派兵?這部法並未言明。這也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問題的政策立場:「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經歷了42年,中國崛起、軍備日盛,如今國防預算已經是台灣的15倍,而且不斷在西太平洋、南海投射軍力──即使習近平在2015年向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承諾,不會將南海軍事化,但中國還是持續在南海占領的島礁建構軍事設施。據估計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去年底已超越美國,更不用說,解放軍近兩年來於台灣周邊海域軍演已成常態。在這樣新的地緣情勢下,美國「戰略模糊」、不清不楚的警告,真能嚇阻中國侵台的野心嗎?越來越多人提出這樣的質疑,其中包括哈斯(Richard Haass)。

戰略清晰降低中國因誤判而動武

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的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 (取自維基百科)
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去年指出「戰略模糊」政策已走到盡頭,不能阻止中國侵台 (取自維基百科)

哈斯是位深具影響力的國際關係學者,他目前是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的主席,他曾擔任過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總統的特別助理,曾在國安會、國務院任要職,也做過美國協調阿富汗問題的特使。CFR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智庫,包括對中國政策的影響。1960年代CFR就長期進行美中關係研究,而打開美中關係大門的外交教父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也是CFR的重要成員,他許多文章都是在CFR的刊物《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 (相關報導: 美國智庫給拜登的防衛台灣建言:介於「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 更多文章

哈斯與薩克斯指出,「戰略模糊」政策已走到盡頭,不能阻止愈見自信、武力強大的中國侵台。他們建議,美國國會應立法明定中國若武力犯台,將進行重大制裁

去年九月,哈斯和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薩克斯(David Sacks)在《外交事務》發表一篇文章〈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必須明確〉(American Support for Taiwan Must Be Unambiguous)。薩克斯本身專長是研究美中、美台與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