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何以美國感謝蔣中正?

蔣中正夫婦與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中合影,從中可以證實中國在美國總統心目中有多重要的地位。(拍攝自國史館開羅宣言70週年紀念特展)

「大東亞共榮圈」的拆解者

提到中華民國在二戰期間對同盟國的貢獻,除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本身之外,重視最多的國家還真的是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以筆者過去參觀美國各大二戰主題博物館的經驗來看,Chiang Kai-shek這號人物出現的頻率還算是很高的。尤其美國人最喜歡飛虎隊,所以只要是收藏二戰飛機的博物館,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常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可見太平洋戰爭打下來,雖然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不是沒爆發過矛盾,但是美國對蔣中正的整體評價還是持高度肯定的立場。何以美國如此肯定蔣中正?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已經在先前投稿風傳媒的《二戰之後,中華民國何以成為四強?》這篇文章中做了部分解答。但是對於美國為什麼特別推崇蔣中正這點,卻又不是光靠一場太平洋戰爭就能解答一切的。

蔣中正之所以獲得美國肯定的首要原因,並不是在於他領導國軍消耗或殲滅了多少日軍,而是他以亞洲人之姿抵抗日本,成功瓦解「大東亞共榮圈」的神話。相關內容,甚至被記載於德州的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看板上(取自網路)
蔣中正之所以獲得美國肯定的首要原因,並不是在於他領導國軍消耗或殲滅了多少日軍,而是他以亞洲人之姿抵抗日本,成功瓦解「大東亞共榮圈」的神話。相關內容,甚至被記載於德州的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看板上。(取自網路)

 

美亞太秩序奠基人

在《二戰之後,中華民國何以成為四強?》一文中,筆者指出中華民國之所以獲得盟國肯定的一大關鍵因素,在於國軍對侵華日軍的抵抗破除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為了「解放亞洲」的神話。筆者這個論點絕非憑空捏造,而是確確實實寫在美國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Pacific War)的館藏上面。

位於德州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的國家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光從擺在博物館名稱最前方的「國家」兩個字,就可以知道這個博物館代表的是美國官方的立場。在「通往東京之路」(Road to Tokyo)的展區入口,館方特別安排了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與蔣中正等盟國領袖的肖像。

而在蔣中正的肖像下的介紹文字,說明了這一切:「蔣中正領導的中國牽制了數量廣大的日軍,同時還駁斥了日本聲稱自己是在解放亞洲的說法,從而成為一個美國關鍵的戰略盟友」(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d Chiang’s China as a key strategic ally that simultaneously tied down massive numbers of Japanese troops and refuted Japan’s claim to be the authentic force for Asian liberation)。

雖然蔣中正對日本的反抗,同時讓英國與美國受益,可是英國對蔣中正的評價卻沒有美國那麼高。筆者去年曾親自造訪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在裡面就完全沒有看到任何與二戰中國相關的文物。據說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將軍也在去年到訪過帝國戰爭博物館,對於英國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貢獻的行為,至今還是耿耿於懷。 (相關報導: 「美國不承認中華民國,卻讓總統過境訪問」 駐台獨立記者:台灣處境是地緣政治的荒誕產物 更多文章

那麼為什麼英國如此不屑提及蔣中正?因為20世紀存在的鬥爭,並不只是同盟國與軸心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鬥爭而已。美國與英國對於自由世界究竟該由誰來領導,同樣也存在著激烈的爭端。而蔣中正在美英的爭端中,又選擇了與美國站在一起,導致大英帝國的時代提早走入歷史,這是英國對中華民國不諒解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