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承認中華民國,卻讓總統過境訪問」 駐台獨立記者:台灣處境是地緣政治的荒誕產物

總統蔡英文(右)與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萊恩出席《台灣關係法》40周年慶祝酒會。(甘岱民攝)

「這個島嶼不被重要盟邦給予外交承認,還被另一地區宣稱是其一部分,主權地位也因企業想要進入全球最大市場而逐漸被抹去。」美國雜誌《大西洋》8日刊登獨立記者何貴森的文章,指出台灣留著蔣介石政權強加的中國化色彩,仍舊使用中華民國憲法,而美國不承認中華民國,卻是全球唯一准予其總統和外交部長訪問的國家,凸顯台灣處境是地緣政治的荒誕產物。

杜魯門急撤軍 才讓蔣接管台灣

何貴森(Chris Horton)是定居台灣台北的獨立記者,為《紐約時報》、《大西洋》《日經亞洲評論》(NAR)撰寫報導,而《大西洋》8日刊出標題《台灣處境是地緣政治的荒誕產物》(Taiwan’s Status is a Geopolitical Absurdity)的文章,指出被稱為中華民國(ROC)的台灣,只有17個國家給予外交承認,聯合國則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PRC從未治理台灣,卻宣稱台灣是其一部分。

何貴森寫道,中華民國在蔣介石時期一度治理中國,二戰期間是美國重要盟友,而日本戰敗後,在1945年放棄占有半世紀的台灣,由於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急著想讓美軍回家,因此很樂意讓蔣介石政權接管台灣。蔣介石政權被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擊敗,1949年撤退到台灣,此時蔣介石政權才接管台灣4年。

20171215-士林區中正路,促轉條例轉型正義。(盧逸峰攝)
台灣有許多街道以「中正」命名,圖為士林區中正路。(盧逸峰攝)

隨處可見中國化遺跡 到處都有「中正」

「說中文的國民黨黨國政權到台灣後,對說日文、方言和南島語系原住民族語的人灌輸中國意識」,何貴森稱,「今日的台北,隨處可見蔣介石和蔣經國強迫中國化的遺跡。當我在便利商店買咖啡時,收據上印的年份不是2019年,而是108年,這是因為台灣採用中華民國紀元」,但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時,台灣還是日本的一部分。

不論街道、行政區、學校都用蔣介石的名字「中正」命名,但中國沒有街道以毛澤東的名字命名。何貴森指出,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仍宣稱台灣、蒙古、中國及整個南海是其領土,「蔣介石想要反攻大陸的念頭,也反映台灣參與國際的情況」,因為美國曾勸蔣介石,接受PRC取代ROC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次,換取台灣留在聯合國,但蔣介石不接受,最後在1971年失去聯合國席次。

20160302-SMG0045-055-中華民國護照-方炳超攝.jpg
中華民國台灣護照(資料照,方炳超攝)

台灣護照全球可用 卻進不了UN

1981年,繼任的蔣介石兒子蔣經國堅持保有中國名義,拒絕國際奧會(IOC)的建議,即用台灣名字出賽,才會有使用至今的奧運名字「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台灣2300萬人民可以持寫著『中華民國(台灣)』的護照出國,且護照被全球廣泛承認,但無法用此護照進入聯合國大樓」,何貴森寫道,中華民國還是1942年首批簽署《聯合國宣言》的國家之一。 (相關報導: 「兩岸同屬一中?主權早已不同?」年輕外交人員:缺乏國家認同成外交最大障礙 更多文章

1979年,美國轉向承認PRC,與ROC終止外交關係,當時的卡特(Jimmy Carter)政府沒有保留與台灣維繫官方互動的機制,而美國商會出乎意料地介入,協助美國國會草擬現在的《台灣關係法》(TRA)。何貴森轉述美國聯邦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的話:「我們必須強化與台灣的盟邦關係,且台灣是面臨中國崛起威脅的民主友人......台灣是實踐自由開放印太地區共享目標的關鍵安全夥伴。」

 20180612-美國在台協會AIT內湖新館12日落成。(蘇仲泓攝)
美國在台協會AIT內湖新館。(蘇仲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