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為何美國沒有支持台獨?

1月6日,川普支持者闖入美國國會抗爭,期間有支持者高舉代表「自由中國」的中華民國國旗。(照片來源:CNN截圖)

從美軍佔領南韓的經驗談起

本周四,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龐畢歐(Mike Pompeo)在宣佈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訪問台灣的時候,再度讚揚台灣展現出了「一個自由的中國」所能達成的成就。可見美國的對台政策數十年來如一日,就是期待台灣成為帶領中國走向民主的典範,而不是推動台灣獨立。正如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在1950年1月5日發表的聲明,美國無意挑戰中華民國對台灣行使的「主權」。

對於國共內戰,杜魯門明確表示無意介入,也不會向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除經濟援助外的其他援助。此一聲明的發表,對中華民國而言稱得上是好壞參半,一來美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擁有主權,無意扶持本土政治人物起來取代來自大陸的中國國民黨,讓200萬外省軍民同胞有了一塊可以安生立命的島嶼。

不過與此同時,美國也明確表達不會協防台灣,就如同一天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發表的「塵埃落定論」(wait for the dust settled),將台灣與南韓排除在美國東亞防禦體系之外,坐視中國共產黨「武裝統一」台灣。直到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才調整對華政策,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派出第7艦隊阻止解放軍攻台。

事後對於台灣到底該不該繼續由蔣中正父子統治,雖然美國決策圈內有劇烈的爭辯,可即便是反對蔣家的美國人,也是主張由吳國楨、孫立人或者陳誠等外省軍政人物取而代之,似乎還是沒有扶持台籍精英建立新國家的打算。直到1954年12月2日,華府與台北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支持蔣中正終於成為美國的既定政策。

何以從1949年到1954年這段時間,讓台灣脫離「中國」獨立沒有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總目標呢?美國決定繼續讓撤退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扮演「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角色,有其在東亞地區圍堵蘇聯勢力的戰略需要。不過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過去長期為海內外專家所忽視,那就是美國還受到1945年到1948年佔領南朝鮮經驗的影響。

20210104-由右到左,分別為「韓國的陳儀」霍奇將軍、麥克阿瑟與李承晚。(翻攝朝鮮日報)
由右到左,分別為「韓國的陳儀」霍奇將軍、麥克阿瑟與李承晚。(翻攝朝鮮日報)

美國佔領南韓的經驗

打從甲午戰爭開始,朝鮮與台灣就一直在東亞近代史上扮演著相互影響的角色。兩邊都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成為日本殖民地,又在日本投降後共同面臨共產主義革命的挑戰。所以對於試圖抵擋蘇聯赤化亞洲的美國而言,佔領南朝鮮的寶貴經驗自然會影響美國的對台或者對華政策。不過朝鮮與台灣的命運,根據1943年11月的《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安排。 (相關報導: 廖彥博觀點:也談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的處置 更多文章

台灣與澎湖和東北三省一樣,將在日本投降後回歸中華民國的版圖,而朝鮮半島則將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過蘇聯紅軍在1945年8月出兵滿洲國,卻給朝鮮半島上的人民帶來了比台灣人民還要坎坷的命運。為了防止整個朝鮮半島落入蘇聯手中,彭史提爾三世(Charles Hartwell Bonesteel III)將軍與魯斯克(Dean Rusk)上校以38度線為界,劃分出了美蘇雙方的佔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