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要叫新冠肺炎還是武漢肺炎?錢永祥:危機使人更區分敵我

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認為,人們缺乏安全感而更加區分敵我,是疫病史上不斷出現的現象。(顏麟宇攝)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除了防疫之外,如何稱呼這個疾病,竟也成為國際輿論焦點。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認為,很多西方國家稱此為「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這要非常謹慎,人們缺乏安全感而更加區分敵我,是疫病史上不斷出現的現象,「我們一定要找個來源,通常就是原來社會排斥、討厭的人」,像中世紀黑死病流行,歐洲人認為是猶太人在井裡下毒,19世紀時美國發生霍亂,他們認為是愛爾蘭人帶來的,歷史上人們都會找替罪羔羊。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已超過2個月,而疫情的特殊之處,便是連名稱都在國際上引起論戰,最初由於起源於中國武漢,因此多以武漢肺炎為通稱,然而也有反對聲浪認為,此名稱涉及歧視,應改稱新冠肺炎,WHO則於2月12日命名為「COVID-19」,不過美國總統川普依然稱此為「中國病毒」。

龍應台基金會今日舉辦思沙龍講座,由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探討自由主義在疫情肆虐下受到的影響。錢永祥表示,要稱新冠肺炎還是武漢肺炎,在台灣內部已經引起一些爭議,但在台灣這個問題還算小,很多西方國家稱做「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這要非常謹慎,特別用人或地方來稱呼,會造成敵視現象。

20200411-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左)11日出席思沙龍「艱困時刻思考自由主義:我的悲觀與樂觀」座談。(顏麟宇攝)
龍應台基金會今日舉辦思沙龍講座,由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右)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左),探討自由主義在疫情肆虐下受到的影響。(顏麟宇攝)

「歷史上人們會為疫病找替罪羔羊」

錢永祥指出,人們缺乏安全感而更加區分敵我,是疫病史上不斷出現的現象,「我們一定要找個來源,通常就是原來社會排斥、討厭的人」,他舉例如中世紀黑死病流行,歐洲人認為是猶太人在井裡下毒,19世紀時美國發生霍亂,他們認為是愛爾蘭人帶來的,或者像梅毒,英國人認為是法國病,法國人認為是義大利病,荷蘭人則說是稱為西班牙病,歷史上人們都會找替罪羔羊。

他也針對目前西方出現排華現象表示,當這樣的稱呼變成少數人污名化的來源時,會加劇社會分裂,也容易因為恐慌產生分裂狀況,當社會分裂、猜忌心理加強時,人們就會退守到自己的園地來自我保護,但社會追求的多元,不是零散的一元,是要把多元當成社會價值,應該要警惕、保存對其他人的信任跟尊重,這是瘟疫挑戰下要有的認識。

錢永祥並說明,這些猜忌跟敵意其實都其來有自,「通常是我們彼此就有不信任,瘟疫只是藉口」,像這年因為兩岸關係緊張,瘟疫發生後,大家對中國、滯留武漢的台灣同胞、兩岸學生,都把原來的不信任塞到疫病的架構裡,對此他認為,問題仍在社會能不能面對原先彼此的內部衝突。

而在疫情肆虐下,各國基於防疫,紛紛採取各種管制措施,在台灣,舉凡限制醫護、高中以下學生出國,乃至於近日勒令酒店停業等,危急時刻的緊急措施如何兼顧法治,也一再成為議論焦點。 (相關報導: 思沙龍》國際秩序因疫情變「空白」 錢永祥:中國若想建立新秩序,關鍵在普世價值 更多文章

「社會出現危機時,政府權力都會擴張」

錢永祥表示,任何社會出現危機時,政府權力都會擴張,像是戰爭跟瘟疫都會構成危機,緊急狀態不能用原來的法律、行政規則跟憲法權力限制來統治,各國都有限制人民行動、關閉國門、管制物資、掌握人民隱私等措施,這些都是政府權力擴張的趨勢,問題是有沒有好的法律依據?台灣2月通過《防疫特別條例》,授權指揮中心掌握所有權力,有需要就可以下令進行很多措施,對此,錢永祥認為應該審慎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