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科學共和國》的人文本質─從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談起

赫托巴赫演講時,與中研院院長眼神交會。(圖片來源:中研院)

從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獎科學家談起

獲得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李遠哲(1936出生)、赫托巴赫(Herschbach,1932年出生)與波拉尼(Polanyi,1929年出生),三人在2016年11月7日齊聚中央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參加第16屆國際立體動態學研討會,廖俊智院長到現場致詞,表示「對科學充滿熱情、專注於基礎問題與對志業懷抱希望,是三位科學家共有的人生哲學。」

赫托巴赫是李遠哲當年的指導教授,臺灣媒體已經做過相關報導。赫托巴赫的一生也是充滿精采與傳奇,他從平凡家庭出身,在高中與大學時代是美式足球明星,先後研讀數學、物理與化學。他在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指導李遠哲取得博士學位之同年,也被挖角到哈佛大學任教,李遠哲也跟著到哈佛進行一年時間的博士後研究;他們震撼化學界的突破性研究,就在這一年產生。

赫托巴赫、李遠哲、波拉尼(來源:諾貝爾獎網頁)
赫托巴赫、李遠哲、波拉尼(來源:諾貝爾獎網頁)
台大校長楊泮池、赫托巴赫、波拉尼、李遠哲、中研院副院長在2016年11月7日合影。(取自中研院)
台大校長楊泮池、赫托巴赫、波拉尼、李遠哲、中研院副院長在2016年11月7日合影。(取自中研院)

順便一提,這個故事說明研究志業不能中斷的事實;相反的,新進研究者在臺灣的私立學校任職,會被強迫去衝刺招生場次、發布新聞稿篇數…等,被要求呈現顯而易見的「立即績效」。不過,我這篇文章是接續學術倫理議題,因此將焦點放在第三位獲獎者波拉尼的傳奇學術家族故事,尤其是關於他父親麥克波拉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著作〈科學共和國:它的政治與經濟理論〉(The Republic of Science: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eory),刊登在哲學期刊《Minerva》;「Minerva」的原意是希臘神話的智慧女神。以下內容是針對(父親是麥克,獲得諾貝爾獎的兒子是約翰)波拉尼(Polanyi)做討論。

波拉尼、愛因斯坦、羅素三者之間的關係

Polanyi是一位醫生、哲學家、經濟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尤其是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istry)研究的先驅。波拉尼出生於匈牙利的猶太家庭,在布達佩斯大學(U. Budapest)研讀醫學的同時,也發表熱力學(thermodynamics)論文;但評審論文的德國教授Bredig沒有把握斷定Polanyi論文的創新觀點,就在1913年初寄信給當時居住在蘇黎世的愛因斯坦(Einstein, 1879-1955),向他徵詢更專業的意見。結果,愛因斯坦高度肯定Polanyi論文的貢獻,二人之間開始直接通信,愛因斯坦給予Polanyi許多鼓勵與指導。(以上內容取自波拉尼學會網頁,Polanyi的論文是和「熵」相關,原文如下:Bredig had been unable to judge Polanyi’s thesis on entropy at high pressures, and who had sought advice on it from Einstein.)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科學算計掛帥 人文精神蕩然!為何舞弊再包庇的案例不斷? 更多文章

Polanyi先在1914取得醫學學位,然後前往德國研讀化學。他熱衷科學研究,卻也兩度被迫去從事醫生的工作,第一次是因為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醫官;第二次是因為匈牙利共產黨在1919年執政。當匈牙利共產黨被推翻,他才移民到德國,得以專心從事科學研究。他在1923年放棄猶太教,改信基督教,並且在基督教教堂舉行婚禮,在1929年生下約翰波拉尼。納粹在1933年取得政權,他即接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 Manchester)的教職,移民到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