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主委吳誠文今(20日)在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上指出,台灣投入科研數十年,卻仍未培育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真是丟臉」。他強調,日本已有多位獲獎者,依照比例台灣也應該有所斬獲,顯然出了問題,他認為,問題不在體制僵化,而是大學長年受繁瑣法規束縛卻不改革,導致學術發展受限,學校應負起責任。
相較於日韓等鄰近國家皆已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台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過往另有學者撰文指出,政治力干預也是主因,本文帶您深入了解!
全球哪個國家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
截至2024年,全球獲得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國家如下:
美國:420人英國:142人德國:115人法國:75人瑞典:34人日本:31人俄羅斯/蘇聯:30人加拿大:27人瑞士:25人奧地利:25人
美國長期以來穩居全球第一,擁有壓倒性優勢,而台灣則至今仍無本土培育的得主,學者認為關鍵差異來自於學術環境與政策發展。
為何美國能培育最多諾貝爾獎得主?
美國之所以能穩居榜首,與其學術環境、教育制度及科研資金配置息息相關,主要優勢包括:
豐富的研究資源:美國擁有全球頂尖大學與研究機構,如哈佛、MIT、斯坦福等,且政府及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基礎與應用科學發展。
開放的學術氛圍:美國鼓勵學術自由,研究人員能專注探索未知,而不受官僚體制與政治干預影響。
重視創新與長期研究:許多獲獎研究歷經數十年累積,政府資助並非僅看短期成果,而是鼓勵突破性研究。
國際人才匯聚:美國吸引全球頂尖學者,形成良性競爭,並促進跨國合作,提高科研水準。
台灣學術環境與常獲獎國家差在哪?
相較於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台灣的學術環境面臨諸多挑戰:
政治影響學術發展:
先前留德博士劉明德曾公開指出,政治力深度介入校園,影響學術決策、人事任命,甚至研究方向,導致學術自由受限;教育政策頻繁變動,使研究機構難以規劃長期科研計畫。
應試教育取向嚴重:
台灣的教育體系仍以升學考試為主,導致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難以培養原創性研究人才;科研環境以論文數量為導向,而非突破性發現,學者普遍追求「論文灌水」而非真正創新。
資金配置與研究導向錯誤:
政府雖投入大量科研經費,但資源分配往往過於集中於特定學門或短期計畫,未必能產生長期影響力;為求短期成效,學者往往選擇「安全」的研究題目,避免風險較高的前沿研究,導致學術突破性不足。
缺乏學術生態與產學合作:
台灣企業對基礎研究支持有限,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應用;學術界與產業界聯繫不夠緊密,優秀研究難以商品化,削弱學術影響力。
台灣如何改進以提升學術競爭力?
面對現狀,台灣若要產生諾貝爾獎得主,需進行深層次改革,包括:
降低政治干預,還學術界自主權:
讓學術研究回歸學者專業,減少行政與政治對大學運作的影響;改善研究評價機制,減少過度依賴論文數量指標。
改革教育體系,培養創新人才:
強化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教育,減少填鴨式學習,讓學生從小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增加跨學科學習機會,促進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合。
長期資助基礎研究,鼓勵大膽創新:
設立長期科研資助計畫,支持風險較高但具突破性的研究;簡化研究計畫申請程序,減少繁瑣行政負擔。
促進國際學術合作與人才交流:
建立更開放的國際合作機制,鼓勵學者與全球頂尖研究機構交流;提供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的誘因,形成多元化學術環境。 (相關報導: 赴中台生權益會受影響嗎?教育部封殺中國3校 學者警告:這後果恐衝擊整代年輕人 | 更多文章 )
台灣若希望在未來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必須從學術自由、教育改革、資源配置與國際合作等層面進行大幅調整,學者指出,關鍵在於提供更純粹的研究環境,減少短視近利的政策干擾,才能真正激發台灣科研人才的潛能,為國際學術界做出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