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東歐烏克蘭被俄羅斯大軍壓境,似乎(暫時)搶走了台灣「全世界最危險地方」的頭銜。但盱衡世局,在未來的一年(或者更長久),台灣乃至於南海、東海仍是全球火藥味最濃烈的地區。何以至此?要負最大責任的國家是美國還是中國(當然不是台灣)?對此,美國頂尖期刊《外交事務》有一番精彩的論戰。
論戰的導火線是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PF Canada)研究員傑克遜(Van Jackson)10月下旬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專文〈美國將亞洲變成火藥庫〉,批評近年美國政府面對中國(以及北韓)的崛起與威脅,一味採取「軍事優先」(military-first)、「過度軍事化」(overly militarized or overmilitarized)的策略,引發中國(以及北韓)投入軍備競賽,讓亞洲地區走上兵凶戰危的道路。
《外交事務》常會在高爭議性的文章發表一段時間之後,刊布另一方學者的反對意見,同時邀請原作者進行答辯。12月1日,這樣的論戰文來了:〈亞洲軍備競賽是誰的錯?〉,作者舒嘉特(Thomas Shugart)是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研究員。傑克遜與舒嘉特都曾任職美國軍方(空軍、海軍、五角大廈),這方面的資歷旗鼓相當。

美國?中國?是誰讓亞洲變成火藥庫?
傑克遜認為近幾任美國總統放手讓五角大廈主導亞太與印太政策,輕忽外交與經濟層面,無視於攸關亞洲安全的深層議題,只知以大幅擴張軍力(部隊與軍事硬體)來應對中國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崛起。從歐巴馬的「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到川普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出發點都是企圖維持美國的區域霸權。拜登上任之後對川普施政多所興革,然而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優先」一仍舊貫。
從日本、菲律賓、南韓與澳洲到大洋洲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巴布亞紐幾內亞與帛琉,從高超音速武器、巡弋飛彈、核動力潛艦到軍事基地建設,美國大力協助盟國與友邦整軍經武,迫使中國也加緊建軍腳步,全力投入軍備競賽。美國(及其盟邦)與中國兩軍的空間距離日益貼近,緩衝與轉寰空間日益緊縮,武器裝備更上層樓,自然大幅升高擦槍走火、意外事件引爆全面衝突的風險。

傑克遜:美軍推動核武現代化,中國加碼跟進
更危險的核武軍備也是如此。川普啟動美軍核武現代化計畫之前,美軍核彈彈頭的數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10倍有餘,中國的核武戰略是維持一定的嚇阻力量,而非超越美國或者發動奇襲。但美國仍然堅持推動這項耗資1兆2000億至1兆7000億美元的核武軍備之前,迫使中國也必須加碼跟進。相較於美國的盲目擴張,中國反而顯得理性、可預測。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那美好與不美好的仗,他都已經打過——令人遺憾的「軍人政治家」鮑爾 | 更多文章 )
傑克遜認為,美中軍事抗衡固然勢不可免,但拜登政府與其發動不知伊於胡底的軍備競賽,不如更明智地規劃軍事投資,以遏制中國(以及北韓)向外投射軍力的能力為目標,但是不宜威脅到對方的領土(傑克遜未提及台灣問題)與核武軍備,藉此營造出較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進而以非軍事手段促進印太區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