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萊塢電影學過抗疫新生活

新冠疫苗即將上市,但如何公平分配、能否供應所需,都成為後疫情時代深受矚目的議題。(美聯社)

英國兩位科普作家艾德華斯(Rick Edwards)、布魯克斯(Michael Brooks)撰寫的《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11種電影裡的世界末日與科學》,以科學解析好萊塢災難電影裡面,描述末日成因有多大的真實性,一旦發生又有什麼防範之道。開書首章就是〈第1種末日病毒肆虐〉,作者的理由是「它是最符合現實的其中一種死法」。

泰瑞吉連(Terry Gilliam)執導的《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沃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執導的《危機總動員》(Outbreak),以及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執導的《全境擴散》(Contagion),甚至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主演的殭屍片《末日之戰》(World War Z),這些好萊塢電影的劇情,都是快速擴散的病毒,造成人類社會的大災難。

2020年新冠病毒快速從中國蔓延到全球,讓這些電影的場景看起來是那麼真實,本書從《全境擴散》這部電影切入,去檢視病毒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病毒可以快速擴散?疫苗的開發為什麼那麼困難?還有一旦疫情開始傳染,我們該怎麼對應?

相信過了一年抗疫新生活的大家,讀完後一定會深有所感。

好萊塢想像人類大量死亡的眾多方式當中,「全球傳染病大流行」的點子或許是最恐怖的,因為它是最符合現實的其中一種死法。

在《全境擴散》(Contagion)電影裡,香港出現了一種類似流感的病毒。病毒是很不尋常的東西,我們說「東西」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生物學家對於「它們是不是活的」,還沒有達成共識,因為病毒正好介於化學和生物學之間,而且它們擺出了極具威脅的姿態。

用DNA編寫的電腦程式

想像病毒最好的方式,或許是想像成「用DNA編寫的電腦程式」。DNA是用來複製生物機制的分子(有時是相關的化學物質,RNA)。程式大致上像這個樣子:

一﹑四處遊蕩,直到你找到某種分子機制,能夠複製你的DNA/RNA鏈。

二﹑接管那個機制。

三﹑複製你的DNA/RNA,並且建立蛋白質防護膜來保護它。

四﹑將所有東西組合成新的病毒粒子。

五﹑離開那個地方。

六﹑回到第一點。

如此看來,病毒並不壞,它們並不是故意要傷害你。只不過執行這套程式的步驟,難免會對你造成傷害,因為它們正在尋找的分子機制,存在於你的細胞內。是「闖入細胞、接管機制、離開細胞」的行為,留下了一連串的後患。

在我們談論電影《全境擴散》時,可能也會談到細菌,畢竟細菌也會致命。但是至少我們目前對於細菌感染有一定的防禦能力。

2014年伊波拉疫情的源頭,始作俑者很可能是一位幼童。(美聯社)
2014年伊波拉疫情的源頭,始作俑者很可能是一位幼童。(美聯社)

病毒有隱身術

這些防禦,就是所謂的抗生素。雖然有些抗生素確實對某些細菌沒效(而且其中有些生物體對所有的抗生素都有抗藥性,這件事本身特別可怕),但我們沒有任何科技武器可以殺死病毒。

沒有就是沒有。 (相關報導: 福山為川普現象開出什麼藥方? 更多文章

有些抗病毒藥物可以抑制它們的傳播,我們的免疫系統可以抵抗它們到一定的程度,但,沒有對付病毒感染的靈丹妙藥。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感冒時,你的醫生叫你只要休息就好,不要再叫他開抗生素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身體的自然防禦能力發揮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