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中研院「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可以休矣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加速全球暖化。(美聯社)

六月份中央研究院發表了一篇「台灣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李遠哲是該報告召集人。李大師為台灣「極端暖化威脅論」教主,不久前透露他曾向蔡總統建議深度減碳,蔡總統回應「那是下一代的事,我不管」,李大師十分失望。個人很有興趣知道中研院/李大師對深度減碳有什麼高招,滿懐希望拜讀近40頁的報告,讀完感覺與李大師一樣:大失所望。全本報告唱了一堆高調,打了半天高空,提不出任何一個務實可行的方案。

什麼是深度減碳

先解釋什麼叫深度減碳。為因應巴黎協定,台灣依據「國家自訂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規劃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減少20%。依「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台灣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要比2005年減少50%,2050年減碳50%表示台灣人均碳排降至5.4-6公噸。但若本世紀末溫昇要控制在攝氏1.5-2度內,2050年全球人均碳排必需降至1.0-1.7公噸。依此標準,台灣的NDC及溫減法目標都「不及格」,只是「淺度減碳」,中研院這本報告的目的就是向政府提出「深度減碳」的政策建議。

該報告論述之徧頗及誤導無法一一列舉,本文只直指重點。如該報告所強調,台灣溫室氣體排放以能源為最大宗,要討論深度減碳,就必需由能源部門著手。

台灣淺度減碳必然跳票

在討論深度減碳前,要先討論台灣目前的淺度減碳是否可行,答案很簡單,依目前蔡政府能源政策,根本達不到。該報告提到了蔡政府2025年緑電20%,煤電30%及氣電50%的配比目標。單單檢視該目標就知道NDC目標必然跳票。依該報告,台灣2005年碳排288百萬公噸,2014年286公噸,兩者約略相當。所以比較2025年與2014年碳排相當於比較2025年及2005年碳排。為何取2014年碳排?因為2014年是六部核電機組都未受干擾正常運轉的最後一年。

2025年綠電占比20%,但因為是取代了無碳的核電,雖然發電成本因而增加1500億元,但與2014年相較,毫無減碳功能。氣電由2014年的35%增加為2025年的50%,同期煤電由41%降為30%,這一部份每年發電成本增加7、800億元,總該有些減碳效果了?抱歉,沒有。因為雖然增加了氣電佔比,降低了煤電佔比,但全國總發電量增加了近20%,所以火電總碳排其實增加。2030年較2025年增加的用電量至少8成仍將由火電提供,碳排只增不減。由以上分析可知雖然表面上為了減碳,每年發電成本增加了超過2000億元,但2030年電力碳排高於2005年電力碳排,NDC要降低全國碳排20%,今天就知道必然跳票。

台灣淺度碳排都不可能達到,中研院還談什麼深度碳排豈不是痴人說夢?個人也細查了中研院的高招,竟然是發展海洋溫差發電(李遠哲的最愛)、洋流發電、深層地熱發電、生質能發電及碳捕捉與封存。請問那一項可行?那一項可以幫助台灣達到淺度減碳,更不用說深度減碳了。 (相關報導: 全球暖化史無前例》過去2千年未曾見過,99%科學家認定:元兇「毫無疑問」是人類 更多文章

其實台灣單一減碳功能最大的就是核電,該報告說了半天什麼台灣地狹人稠,核廢料無解,台灣在地震帶,人民對核能有疑慮,最後只敢重述「非核家園目標不變」。不敢大力推動核能,還敢奢言什麼深度減碳?

燃煤發電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元凶之一(AP)
燃煤發電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元凶之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