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成為你希望在世界上看到的改變。」儘管ESG轉型是條漫長的路、是需要持續進行的變革流程,foodpanda在此範疇的投入與用心,未曾間斷,從2021年成為全台率先投入永續作為的外送平台後,陸續發表永續宣言、首創環境友善店家、打造永續外送、鼓勵低碳騎士、推廣環保饕客等「5G行動」,邀請外送平台、餐廳業者、外送夥伴到消費者,一起參與永續外送革命,積極更多投入永續作為,為世界帶來改變!
「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路遠!」談及foodpanda在ESG領域的投入,foodpanda公關暨公共事務總監郭昕宜眼神熠熠,分享的話語中有股掩藏不住的熱情!
時間倒回五年前,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外送頓時成為生活必需,然而根據環境資訊中心調查,同年台灣也創下有史以來一般廢棄物最高總量,甚至在三級警戒發佈後,單是新北市一座城市,每天增加的垃圾量竟比往常增加了200公噸以上!隨著外送成為疫後新常態,便利與環保真的無法得兼嗎?
從根本反思達成便利與環境的平衡 創造三贏
早在疫情爆發前,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憑藉著龐大的資料數據庫,率先進行消費者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消費者並不會過度在意包裝,只要在不發生食物外漏的前提下,他們是非常支持包裝減量的!」郭昕宜說。因而從2019 年開始,在foodpanda APP 便將「無需餐具」列為默認(default)選項,儘管一開始有客訴聲音,在兩三個月後,「我們便發現,環保跟外送真的不是對立的!只要給消費者一個轉換及教育的時間,就有可能達到店家減少餐具開支、平台減少環境負債及消費者以行動支持的三贏。」
因而在面對疫情紅利伴隨的環保負債問題,foodpanda主動向RE-THINK重新思考遞出合作邀請 ,希望能藉助環保組織的力量,共同思考如何打破「外送本身就不環保」的困境,讓生活持續便利化的同時,也不額外增加地球的負擔。
起初,兩個立場截然不同的單位未能達成共識,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磨合及討論,雙方攜手推動改變。像是一開始RE-THINK希望更改APP流程,好比說增添減少外送包裝等選項,「但對我們而言,要改APP卻是一個相當大的工程,像是將「無需餐具」列為默認(default)選項,是由德國總公司發起再執行,然而每個國家的飲食風格不同,相較於歐美,亞洲食物湯湯水水多,若要從用戶端改變,就需要花費不少精力。」郭昕宜表示,儘管一開始就面臨挑戰,但foodpanda並未氣餒,而是與RE-THINK一起集思廣益,後來發現若將問題往源頭推進,反而更有效益及影響力,於是就從餐廳開始,推出「環境友善店家」認證,一方面強化曝光好讓已在為永續努力的餐廳被更多人看見,二方面更期待拋磚引玉,能有越來越多餐廳加入環保行列,從根本帶動改變!
(相關報導:
美食戰力開轟!foodpanda 攜手中信兄弟攻蛋 美食應援新商機
|
更多文章
)
多管齊下啟動「5G行動」 擴大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foodpanda 也主動尋求與海湧工作室深入合作,而促成這個合作的契機,竟從2020年的一場淨灘活動開始!
響應環保團體的號召,淨灘已成近幾年來相當熱門的環保活動。foodpanda在ESG尚未在台蓬勃的時刻,也曾號召員工共同響應淨灘活動。「見到海灘上驚人的海廢,真的很震撼!」郭昕宜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參與淨灘,見到大量的海廢迄今仍有的震撼,那時共同參與淨攤活動的,還有海湧工作室,「當時他們一針見血地指出,淨灘不是撿撿垃圾就好,而是要觸發大眾看見背後的環境問題,進而落實生活中減少垃圾的行動,特別是對外送平台而言,一次次的外送所增加的環保負債,foodpanda是不是該有更積極的作為?」
因而在不同的刺激及反思下,foodpanda直球對決環保議題,開展各項計畫,不僅率業界之先推行「環境友善店家」、深耕「低碳騎士」的電動機車推廣計畫,還啟動「零剩食計畫」,從源頭解決食物浪費,更運用數位科技啟動了「5G行動」,除了發表永續宣言 Green Commitment,還首創環境友善店家 Green Vendor、打造永續外送 Green Panda、鼓勵低碳騎士 Green Rider、推廣環保饕客 Green Customer─是台灣第一個投入環境永續發展的外送平台,迄今也繳出亮眼的成績單,像是增設「不索取一次性餐具」的按鈕的設置,截至2023年5月底,已達減塑 2,500 萬公斤,相當於 60,000人整年份垃圾量,至於自2020年底開始,首創「環境友善店家」計畫,聚焦店內環境、外送外帶及食材3大面向,規劃9項環保標準,鼓勵餐飲業者投入永續發展,計畫推行至今,已遍布全台21縣市、超過1300間店家通過審核、成為環境友善店家,2025年已持續展延 2,500 家環境友善店家,擴大影響力。
因地制宜發展ESG 用熱情引爆改變
「另外,像是總部大力推動的植纖餐盒,在台灣就因無法回收而難以推行。也因ESG需要因地制宜,像是面對外送夥伴,我們大力推廣電動機車,在台灣政策助攻下,累計減碳量已超過1,600噸,相當於4.2 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碳吸附量,我們也成為亞太區域的標竿,走出自己的ESG花路!」郭昕宜驕傲地說。
然而並非所有的行動皆盡如人意,郭昕宜坦言不少的創意發想到實踐,也在try and error中擺盪,「由於循環經濟需要逆向物流來串連,8成民眾聽過的循環杯就是一種示範節點,可惜的是,部份消費者對衛生有疑慮,因此我們只在台南特定區域及指定餐廳做示範推廣。」她強調,「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因而2020年起,我們也與「好盒器」聯手「循環容器外送」計畫,好盒器也與專業清洗場的業者合作,藉由保障循環容器衛生,提高消費者使用率,去年底更宣布攜手deya台灣精品機能包研發「循環再生外送箱」,回收6萬個寶特瓶再製成1500個循環再生外送箱,讓外送夥伴也能參與永續行動,成為環保革命的一部分。」
(相關報導:
美食戰力開轟!foodpanda 攜手中信兄弟攻蛋 美食應援新商機
|
更多文章
)
「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原來決心想到達的遠方!」郭昕宜感性地表示,「飲食產業的範圍非常廣泛,並非只靠大企業、或被規範需要撰寫永續報告書的業者來推動永續,更是需要整個飲食產業鏈共同來改變!只要有一點可能,無論是哪一個利害關係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我們都願意當責、願意投入改變,畢竟我們有熱情,也真的相信,改變能帶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