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極端暖化威脅論」對能源政策的影響


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說:相較於歷任政府,蔡英文是最重視溫室氣體減量的總統,點出能源政策的的最大痛處。(資料照,蔡親傑攝)

上週李遠哲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他曾與蔡總統討論溫室氣體(暖化)問題,但蔡英文僅回答「那是下一代的事」、「那是前朝的事」,令他相當失望。李遠哲表示,他告訴蔡總統2030年溫室氣體應達到的減量目標,但蔡總統卻回答:2025年之後的事,是下一代的事,她不管。李遠哲進一步表示,他對於蔡英文的回答相當失望,「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不能這樣子,真正要努力的話,2050年要達到零排放」。他解釋,零排放的意思就是我們排放的與地球吸收的量達到平衡,讓溫室氣體不再增加。

20171214-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上午出席「台灣要進步 要你這一票:請跟我們一起挺國昌」記者會。(蘇仲泓攝)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日前透露,曾與蔡英文討論溫室氣體問題,但蔡英文僅回答「那是下一代的事」令他相當失望。(資料照,蘇仲泓攝)

第二天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跳出來「說句公道話」,詹順貴說:相較於歷任政府,蔡英文是最重視溫室氣體減量的總統,直接寫在總統就職文告,做為施政重點,並且離岸風力未來2、3年將逐漸顯現成果,不能說蔡英文不重視。這兩則新聞彰顯了今日能源政策的最大痛處。目前蔡政府能源政策有兩大目標,一為非核家園,一為減碳抗暖。反核為民進黨神主牌,列為能源政策目標不足為奇,但減碳抗暖列為目標就是台灣社會受李遠哲等散布「極端暖化威脅論」洗腦的後果。詹順貴提及的離岸風電政策,台灣人民將為之付出2兆元代價,原因無他,就是為了「減碳抗暖」。本文並不想討論李、蔡之間的爭論而是要討論台灣人民為何如此相信「極端暖化威脅論」。減碳抗暖有其必要,但要採取合適行為,一方面對抗全球暖化另一方面也要顧及人民生活。但不幸減碳抗暖為今日全球顯學,各類媒體充次誇大訊息,正是全國上下,不分黨派一律遭到洗腦的主要原因。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是極負盛名的科普雜誌,今年4月及5月刊登了5篇與暖化有關的文章,如此負盛名的雜誌在其文章中就有許論點很值得檢討,等而下之的媒體就更不用說了。本文即簡單討論這幾篇文章中的幾個事証供讀者參考。這幾篇文章中,涵蓋範圍最廣的的是4月號「發燒的地球」一文,在此先討論這篇文章的一些論點。

法國熱浪

該文一開頭就以2003年歐洲熱浪造成法國15000人死亡為例,「証明」全球暖化的可怕。依記錄,當時法國溫度高過正常溫度三個標準差,但科羅拉多大學蔡斯教授與法國科學家合作以統計學檢視1979~2003,24年間全球溫度偏離三個標準差的日子發現並沒有什麼變化。不幸當超過三個標準差的高溫正好發生在人口稠密的法國,就造成了嚴重事件,但全球暖化並没有造成溫度超過三個標準差事件的增加。人類是會吸取教訓的,在2003年後法國政府及民間採取了許多預防及補救措施,在2006年另一次熱浪襲擊法國時,死亡率降為一半以下。其實更應指出的是全球每年冬天因嚴寒而死亡的人數高於夏天應高溫死亡人數的十倍,全球暖化使冬天嚴寒日子減少,整體而言,暖化其實減少了因極端溫度而死亡的人數。 (相關報導: 蔡英文提名4位大法官揭曉 謝銘洋曾批「台大沒把馬英九教好」 更多文章

熱島效應

文章中附了一張圖顯示全球都會區溫升高於全球平均溫升1倍,給人的印象即為都會區溫度高好像也是全球暖化的後果,真的嗎?其實城市溫度都遠高於鄉間溫度,與全球暖化毫無關係,主要是因為「熱島效應」。地表散熱最主要是靠水分在蒸發過程中吸收的「潛熱」及植物吸收水分的蒸散過程。地表及植物蒸散的水蒸氣吸收地表熱量後飄往高空,使地表降溫而大氣升温。但城市是水泥森林,不但高樓林立,馬路上舖的是柏油,與鄉間相較,地表水及植被都極少。再加上汽車廢氣及家家戶戶冷氣機的排熱,再再都造成嚴重的「熱島效應」。反之熱島效應反而引起許多對全球溫升速度是否高估的討論。全球城市面積只占全球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一,但溫度記錄絕大部分都在城市附近,所以溫升記錄中到底多少是因為全球暖化,多少是因為熱島效應還也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