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是很多偉人的共同特質!法國精神科醫師「5要5不要」學會處理悲傷情緒

請坦然接受悲傷的情緒。(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請記住,悲傷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它是你人生經歷的一部分,參與你的心理成熟歷程。因此,你不需要排解或壓抑所有的悲傷情緒,這樣既不實際,又對心理有害。

但是,和其他情緒一樣,悲傷也需要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若超出該範圍,便會產生問題。我們已經瞭解到了悲傷的益處,以下是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1
 

接受悲傷的事實

今天,悲傷常常被認為是脆弱的表現,然而在歷史上,它卻曾被重視及推崇。

●宗教人士視其為謙卑的標誌,表明此人對自身不足之處有意識。●藝術家,尤其是浪漫派藝術家,以悲傷為內心敏感的象徵,並理解悲傷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存在之必要。●醫生和哲學家們深知,憂鬱乃是許多偉大人物的共同特質。

即便我們如今的社會不再推崇悲傷,也請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悲傷。它將幫助你思考、記憶、認識四周的世界,避免再次犯錯

這是一種無法避免的情緒,請接受它。想要永遠不帶悲傷地生活,就和想要長生不老一樣不切實際。

謹慎地表達悲傷

表達悲傷會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同情,並有助於加深傾聽、安慰你的人的關係。

和失去妻子的雅克一樣,不幸有時反而讓我們驚訝於意想不到的善良與寬容,而不表達悲傷則會錯過這些分享情緒的珍貴時刻—情緒的分享是最基本的人類體驗之一。

但是依舊要注意兩個風險,一是過度支取他人的善意,二是表現得太過脆弱。

尤其要避免在高競爭性的環境中表達悲傷,特別是對於男性而言。

繼續保持行動力

退縮、不作為、自省是伴隨悲傷的常見反應。

但是,若你讓自己過久地沉浸在這樣的狀態中,你的悲傷將可能延續:你什麼都不做,尤其當你故步自封於孤單、缺乏變化的環境中時,注意力就會集中在自己的缺失上。

就算無法避免一段時期的退縮,也請保持警覺,在必要的時候繼續行動,哪怕只是有限的行動。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論,即從事某些目標導向的活動,可能是悲傷的一劑良方。

也許你還記得臉部回饋理論:努力微笑將對心情帶來積極的效果,並會讓人較難想起悲痛的回憶。當然,我們不可能期待光靠微笑療法就治癒深度的悲傷,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直陰沉著臉只會讓你的心情越發低落。所以,請注意你的表情,它對你的心情並非毫無影響。

悲傷與思考

好的心情有利於付出行動、進行合作、發揮創意,而悲傷卻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悲傷會勾起人們的悲痛回憶,弱化其他記憶。●悲傷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負面事物。●悲傷擾亂人的關注點。

即便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也可能有利於自省、總結個人錯誤,但我們還是要注意,若我們繼續不作為,那麼這些現象將越發嚴重。

歸因

悲傷同樣會影響我們對失敗和成功的看法。當人處在悲傷中時,會更易於把自己視作該負責的人,並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個性中某個固有的特質。心理學家們稱這種現象為「內在固有式歸因」(典型想法:「我失敗是因為我沒有天賦。」)。反之,悲傷者往往會把成功歸因於有利的外部環境,這就是「外在非固有式歸因」(典型想法:「我成功是因為這本來就簡單。」)。 (相關報導: 有人總是滿滿負能量讓我好煩,怎麼辦?呂秋遠:能接受別人的求助,是一種幸福 更多文章

當憂鬱症狀中包含著幾乎不變的悲傷時,這些機制就會一直維持下去。許多實驗證明,這種對某些人來說非常典型的思考方式,正是導致突發憂鬱狀態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