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能力好,升官的卻永遠不是你?過來人揭關鍵三要素:想升遷先做好這件事!

想要升職卻只等待別人給機會?過來人建議:先從心態改變開始。(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youtube)

「某某某,下個月公司有打算要升你職,從產品副理升到產品經理,你覺得如何?準備好了嗎?」如果你是這麼幻想著有一天,主管會把你叫進房間,和顏悅色的通知你這個喜訊的話,很抱歉,升官這件事恐怕在你的人生裡,還需要等待好一陣子。

原因無他,就是心態問題:想要升官,絕對不能期待別人來問自己準備好了沒,反而應該時時刻刻展現「我就是主管」的姿態,並且持續的對外發送這樣的訊號,聽起來有點像妄想症,但這是真的。因為企業的組織是金字塔的型態,而人才的流動,不外往上或者往外,極少數的企業會鼓勵長時間的平移或跨部門體驗,而除非是到了職涯的中後段,才有可能在同一個位置/階級滯留不動,起碼在剛進公司的1到3年內,你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向上。

如果認清了這樣的動向,再稍微匹配一下上層的位子與此時同級的同事,你大概就可以計算出升遷的機率,一般人在面對「競爭」時,大概都是這樣的心態:環視四周,我必須打敗多少人。但是這樣的眼界,反而會影響你的職涯表現,讓你工作失焦、模糊目標,做事也不容易專心。

我的建議是:將目標放在「假設我已上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然後盡你所能的去模仿與表現。有點像是演員在揣摩劇中角色時,為了能展現演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當成劇中人」的代入法。

想升遷,自己要先做出上位的格局

我在第一次升遷前,陰錯陽差之下,領悟了這個哲學。當時有一位品牌經理,因為違反公司的道德守則而被資遣,公司面臨品牌經理缺人的危機,我的主管被調到別的品牌,並由部門主管(行銷總監)暫代品牌經理之缺,身為品牌副理的我,便直接匯報給他。

一般而言,企業中的職務代理模式大約有三種:上代下(校長兼撞鐘,就如那時的情景)、平行代理(領一樣的錢多做一點事)、下代上(測試你是否有上位的潛力)。當我的主管被調去其他品牌,而公司未採用下代上的模式,讓我代理品牌經理,明顯便是覺得我上位的能力還有待證明。

當時的我沒想太多,每天僅想著如何把手邊的事做完、準時下班,也沒有觀察到我的主管已經分身乏術,一人做兩人的工作,時有捉襟見肘的窘況。說實在話,那時的心態是有點賭氣的,像是:既然公司覺得我不夠格升官,那我就只做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直到有次,我和部門總監一起,向總經理進行例行性的業績週報,總經理進了會議室,才發現根本沒有人將上週的業績分析統整,整份報告出現開天窗的狀態。

我還記得總經理對著部門總監說:「報告在哪?」而總監結結巴巴的解釋著,大意是說太忙了,一時忘記準備,此時總經理對著他劈頭便嚴斥:「你是代理品牌經理,這表示你該做好這個職稱對應的職責,代理的意思並不代表我對你的要求會打折!」

看著總監尷尬的表情,除了冷汗直流(以及默默祈禱他不要遷怒於我),心中也有所愧疚,其實我應當可以多做一點,提醒他應該準備(或吩咐部屬準備)的週報,局面也不致於如此難看。 (相關報導: 想在企業佔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從事這2種工作!老鳥告訴你,連張忠謀都看重的職位是什麼 更多文章

在面對這種上位空缺,直接匯報給上一層主管的情景,不少人都會視為手到擒來,非我不可的絕佳良機。但在企業裡,也多的是「幫人養小孩」的辛酸故事,代理久了未能表現,職位被別人攔胡的情況也大有所聞,千萬不能因為代理一職便覺得十拿九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