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國家愛泡茶、種茶葉,該如何創造自己的特色?閃耀東亞的馬來西亞茶文化

南洋茶文化在哲學修養上,秉持儒釋道的哲理;在文化意識上,強調傳統價值的傳承。(示意圖/rawpixel@pixabay)

隨著「全球化」以及「現代化」所引發的文化反思,「如何發展本土的文化特色」已經成為了區域性國家的主體意識。在這個脈絡下,有一批馬來西亞(簡稱大馬)華人正努力耕耘、推廣本土的茶文化:南洋茶事。關於這一樁「茶事」,可以從幾個現象談起。

2017年初,大馬的南洋印記茶文化協會到北京大學承辦「未名雅集2.0」茶文化交流會,同時該協會主席亦參加北大東南亞協會舉辦之「茶與一帶一路」論壇。同年10月,該協會於廈門茶博覽會上主講兩個主題:「南洋烏龍老茶」與「南洋頭等六堡」。有趣的是,一樣是同年10月,大馬年輕茶人姚斌奕出版了《南洋茶事:一段南洋工夫茶與在地茶文化的印記之旅》,這是第一本馬來西亞出版的茶書,也是第一本介紹在地特色的茶書,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兩個月後,臺灣的罐子茶書館出版的《tea茶雜誌》秋季號第19期,做了題為「南洋工夫茶」的專輯,裡頭採訪了十多位資深大馬茶人,亦報導了大馬茶文化的歷史與工夫茶文化。2017年可以說是南洋茶事具紀念性的一年,同時也意味著馬來西亞的茶文化逐漸閃耀於東亞的舞台,為中國大陸、臺灣茶界所矚目。「南洋茶事」或「南洋印記」的名號,馬來西亞應該是擔當的起來。

如果說,南洋茶事印記了馬來西亞的茶文化,那麼馬來西亞的茶文化特色會是什麼呢?日本的茶文化,起源於宋代的榮西禪師將抹茶的飲茶方式帶到日本,雖本於中國,但經過茶聖千利休之後,基本上已經奠基了日本茶道的特色,其所發展出來的「侘寂」(wabi-sabi )文化,更是影響無遠弗屆。

臺灣的茶文化,在茶席擺設以及器皿(如鐵壺、茶碗)的使用上,雖然受到日本的影響,但由於有自己栽種和製作的茶,不同茶區種出來的茶如大禹嶺、杉林溪、阿里山等,都有各自的特色。知名的茶有凍頂烏龍、東方美人、文山包種等,加上臺灣研發的岩礦材質茶器,使得臺灣茶文化在國際上亦是獨樹一格的。至於中國大陸,單是雲南普洱、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其中一款,都足以讓學者窮盡一生去學習,更不用說宜興紫砂壺、龍泉青瓷和景德鎮瓷器。相較於日本、臺灣和中國大陸,大馬的「南洋茶事」,具有什麼文化特色呢?

若用一段概括文字來描述南洋茶文化,或許可以這麼說:在哲學修養上,秉持儒釋道的哲理;在文化意識上,強調傳統價值的傳承;在精神倡導上,承繼前賢的刻苦堅毅;在地域情感上,一方面扎根本土,一方面懷鄉思祖,在實踐理念上,重視「工夫泡」(如潮州工夫泡);在茶與器的擇用上,喜愛老茶古器(如陳年六堡、有年代的錫罐、瓷器、紫砂等),在茶展活動上,宣揚「南洋印記」 (相關報導: 選對茶,會讓甜點變得更好吃?嶢陽茶行老闆精選的3種茶點必勝組合 更多文章

談及大馬茶文化,不得不追溯到華人南移的故事,而最早來到馬來西亞的華人,則是十五世紀隨鄭和下西洋來到這片土地的華人,自然的也把中國的飲茶習慣帶入。時至20世紀初,許多華工紛紛來到馬來西亞從事開墾、勞動的工作,面對著酷熱的氣候以及惡劣的環境,茶成為了重要的解涼劑和保健飲品。此時的馬來西亞華人,主要來自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潮州、客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