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青年節,是黃花崗起義109週年紀念。近年,臺灣的「世代對立」愈來愈強烈,年輕人對於長輩的壓抑,傳統的規範,都強烈地反抗。從太陽花、反課綱微調、婚姻平權運動、對香港反送中的支持,以及因「芒果乾」而導出的黑韓罷韓,多少都與這樣的心態有關。而近日的兩個議題—十八歲投票權與高中制服規範—也是展現了「年輕人的聲音」。
我年輕過,深深了解那種「我有話說,但沒人要聽」的鬱悶。而臺灣與世界各地一樣,主要的政治經濟社會決策權力,都還是掌握在中老年人的手中。資深政治人物有時討好一下年輕人,但真正面臨選票與金錢的壓力,就可以輕易地撇開之前的承諾。蔡英文在2015年底,宣稱「支持婚姻平權」,得到同志群體與進步青年大力支持。但當選後,傳統勢力與中老年人的壓力一來,就遲遲不敢在民法納入同性婚姻。導致年輕群體大罵「選前賣卡推平權,選後裝傻剩專法」。然而罵歸罵,最後還是要靠著大法官解釋的臨門一腳,才讓目前這小腳放大,扭扭捏捏的「專法」勉強過關。如果連最受青年支持的蔡總統,都不過如此,那其他政客又怎麼值得信賴?
所以,青年朋友們想要「自己來」,這是正確的。自己捲起袖子,在民主體制下,以公民的身分來改變法令政策與社會價值,這是最積極正面的行動。現在,致力於推動「十八歲投票權」與「修改高中制服規範」,就是個很好的契機。
然而,誠如前總統馬英九在青年節臉書所云,「現在的青年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就可以報效國家。在1911年,為什麼林覺民等這麼多知識菁英,知其不可而為之,飛蛾撲火玉石俱焚?要知道,在那個時代,能讀書的人是多麼珍貴的資產啊!他們拼命,是因為在昏庸專制的體制下,已經找不到其他手段,可以改變世界了。所以只好用自己的生命,去喚起民眾。現在呢?
現在當然不同。臺灣的年輕人,生長在一個健全、正常的民主體制下。既不是109年前的中國大陸,甚至也不是30年前剛剛解嚴,國會尚未改選的半吊子民主社會。所以,再也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去當義士。要學當年野百合青年那樣,以絕食、佔領中正廟來抗爭,正當性也已經不存在。青年要「參政」就要以民主國家的「公民」自居,學習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
在民主體制下,「發聲」、「嗆聲」的確是我們的權利,但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人人都可以嗆聲,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最後國家要聽誰的?你希望十八歲就可以投票,但有其他人認為二十歲投票剛剛好;部分高中生認為不要管制服了,但也有其他高中生跟家長老師一樣認為制服代表榮耀與秩序,而且還應該強制約束。大家立場不同,想法有異,那怎麼辦?民主政治,就是要讓意見不同的人可以共同生活,彼此容忍。各位青年,準備好去「說服」反對者了嗎? (相關報導: 王冠璽觀點:中國國民黨的理想與現實 | 更多文章 )
年輕人很容易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把話說出來,就該得到支持。但,對不起,這不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不是只有「個人自由」,而是先承認我們都在一個「群體」之內—也就是「國家」—所以不僅是「個人」。而且這個「群體」還要做出「權威性價值分配」,訂出許多全體一致的強制規範。結果就是有人滿意,有人失望。原則上,能得到「多數」支持的政策,才可能成為法律。
